欣赏课《牧童短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材分析及说明】
1、复习歌曲:《我们的田野》
2、欣赏:《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时的喜悦景象。欣赏本曲是本课时的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形象作用,激发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音乐艺术是以音传情的艺术,欣赏教学则是听觉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听”,通过学生的听,教师的讲,以听带讲,以讲引听激发自然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另外,为上课时更好地利用时间,教师课前可用空白磁带把本曲连录3—4遍。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口琴、小黑板、图画。
【课的类型】欣赏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堂课我选择用之前学习过的歌曲《牧童》进行导入,引导同学们演唱歌曲牧童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
2、新课教学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来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句改为《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曾获欧州著名作曲家齐而品先生在中国征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的头奖,后来,齐而品先生在欧洲演奏过此曲,这样这首乐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钢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出示本曲《牧童短笛》)接着,教师用“嗯”唱完全曲,并指出左右手弹奏的高低部。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左右手各演奏一个声部,使旋律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里,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纵情对歌。
在这一乐段里,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引导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然后出示图画,(把课本p24的图画用水彩扩写放大),用图画来帮助理解作品。最后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跃性的伴奏,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喜戏。在这一乐段里,我尽量少讲,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展开必要的讨论。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来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全曲已欣赏三遍,学生对本曲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感受,这时,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个非常短暂的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作个概括性的欣赏小结。(时间如充许,让再听一遍乐曲)
(六)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我对本课的教学情况和的学习情况及课堂纪律等作个简短的小结,表扬上课表现突出的同学,鼓励上课发言不够大胆的同学,激励同学们课后多听一些音乐,多看电视文艺节目,养成经常欣赏音乐爱好习惯,努力提高欣赏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