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我们一定依据教材选编意图,再联系作者为文的处境潜心研读,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品味文本主旨。
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等去解读文本,但要注意不能用文本外的材料去证明文本中的观点,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自身,立足于编者意图。
课文《去年的树》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r筺g)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墩子树根留在那里。
读了这一段我们能够想到什么?我们只能够想到友情和诚信,有的老师问:为什么不能想到环保呢?不是不能想到环保,而是文章中没有提到环保。我们要能以作品为依据,不能凭感觉。
解读文本的时候应注意,有些文章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如果不知道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可能有难度甚至造成错误理解。
去听《江雪》这节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生4: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你明白了吗?生1:(一脸茫然)。
生5:(突然站起来提问)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6:那可将冰凿破呀!把冰凿开可以捕到许多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看到电视里介绍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捕鱼的。
师:你真不错,在看电视的时候还注意学习语文。同学们明白了吗?
此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可取,教师固然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但没有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没有引导学生反思刚才的理解是否正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想一想?(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资料) 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作者对话,进行理性反思,得出作者借渔翁寒江独钓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才是文本的主导价值,是我们教师首先要把握的,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