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徐丹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其科学实施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当今,随着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双核”落实要求,阅读教学的意义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大片的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章更多指向初高中,对小学阅读教学的探究成为小学教师的迫切需求。为之,结合现实教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本人做如下探究,希望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和指正。
【关键字】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面临更多的是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需要全球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理解等与外语有密切联系的素养,而这类素养的培养与外语息息相关,故研究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基础,接受另一种语言的熏陶。因此我们所提倡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为了使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英语启蒙阶段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而如何将核心素养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也逐渐引起小学英语教师的思索。
今天我将以我所执教的一节英语绘本课《Little Zoe looking for Mum》为例,谈谈基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一、以思维引领,让知识渗透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老师发表过多篇文章,提出了“多元目标英语教育”,主张英语课程要实现“全人教育”,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品格等。思维能力与语言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任务。
1.任务驱动,启发思维意识
语言既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新课标》体现的语言学习观,就是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以设置恰当的任务引出主题,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后激发学生对任务的一系列思考,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Little Zoe looking for Mum》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妈妈,再提问所有的孩子都长得像他们的妈妈吗?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很新奇,也很回答,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还举例说了青蛙妈妈和他的宝宝等等,这时我出示了本书的封面,孩子们一下子捕捉到主人翁Rabbit Zoe, 她找不到她的妈妈了,随后教师引出今天的问题:Can she find her mum? 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和讨论。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一步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为后续教师的教学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2.问题巧设,推进思维发展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能够独立做的事情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思考、实践、体验、创造和运用。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问题优化设置就更具有重要性,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推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在“while-reading”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问题:
(1) Read and answer:Who does she meet?
(2) Are they her mum?
(3) Why aren’t they Zoe’s mum?
这些问题的设置,极大地推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从而对如何选包,如何购买包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触动,为后面的完成任务环节,学生能得体表达真实的想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借策略贯穿,促文本解读
《新课标》指出: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
1.故事导图,理清文本思路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原因在于它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文本,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处理和归纳信息的作用,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理解文本的脉络。
比如,我在“While-reading”的环节中,通过以上提问,引出各个人物,贯穿文本。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在文本中自主地挖掘要素,抓住了关键词,在关键词基础上进行阅读,进一步理清语篇,也为阅读后学生能根据故事导图进行文本的复述提供了语言支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通过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和教给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思维导图式阅读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2.支架架设,放慢学习脚步
《新课标》在各级目标中要求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架设合理的学习支架,有利于降低阅读的难度,渗透一定的阅读学习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的实效。
比如:在教学《Little Zoe looking for Mum》这一课时,我在前半部分文本学习后,为了顺利的引出后半部分故事,我先出示大问题Look at the bear. Does the bear have long ears/red eyes? Why can she be Zoe’s Mum?学生进行猜想,讨论。然后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Step1:Watch. Step2: order, Step3 Check, Step4Repeat.在这一环节中,在新文本的阅读前,很用心地给学生提出了几个tips,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方法步骤的引导,增强了学生阅读的方向性、步骤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后反思中我也写到:“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新时代的学习不但局限在教师的教授,更在于学生自主的、合作式的学习。”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做一名引导者,适时适当地为学生架设学习支架,降低学生对阅读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在学习文本中,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用情感内涵,导品格塑造
《新课标》提出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阅读过程中,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点的的学习,更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英语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用心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世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挖掘文本,渗透主题情感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智育中蕴含德育,使二者水乳交融,不但要“教书”也要“育人”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用心挖掘德育细节,使文本为学生的德育渗透和情感的培养服务。
比如,在这一节绘本课的while-reading环节中,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学习时让学生从“I’m not your Mum, but it doesn’t matter”这一句中,体会Bear mum对Zoe的爱。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捕捉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这样语言学习就更有意义,若忽视对文本的情感处理,那么语言学习对学生情感的激发的效果将会显得苍白无力,而学生的品格塑造也就缺乏自身真切的体验。
2.巧设活动,升华情感高度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除了要关注文本本身所隐含的情感因素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外,更重要的是适时巧妙地设计活动,进一步将与文本相关的情感渗透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在After- reading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If you meet Zoe, what will you do.学生在阅读文本,理解、感悟文本之后,提升自我情感,发自内心的去说一说,演一演,学会去关怀别人,关注他人的需要。
情感教育应该贯穿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始末,教师要善于捕捉知识点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品格的塑造,把英语知识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全人教育”。
四、融信息元素,立创新精神
《新课标》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渗透,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发展其创新思维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读完这个绘本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重新做一个自己重组的故事导图,进行完善,续编……然后把自己的作品、语音分享到微信群,朋友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点赞,互评,探讨,让书本的知识变得更有感染力,影响力,让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得到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新技术,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龚亚夫老师认为: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和非认知的,认知方面主要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他同时也提出,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的发展,掌握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任重道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英语教学的理念,把握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才不至于让核心素养成为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
2. 《促进思维品质的英语教学建议》 鲁子问 2015.11.22
3. 《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 王蔷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