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理论学习: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探析(二)
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蒋培华
一、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 注重自我完善
1. 民主管理———唤起学生自尊。
在德育过程中,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 充分发扬教育民主, 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 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 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鼓励班主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能的班级管理。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 班级中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 设立“文明监督岗”, 真正做到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理。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不少班级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 如班委轮换制、一日小班主任制等。
2. 自定班风———激发学生自悟。
各班班风的制定注重过程的教育作用, 放手让学生讨论酝酿, 在此基础上确定富有班级个性的班风, 不少班级还发动学生设计了班徽、班旗、编写了班歌, 制定了班规班约和班级行动纲领。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 最能叩击学生心灵, 其效果远远超过了空洞的说教。班级的主题班会也从学生中征集主题, 由学生自行策划主持, 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3. 德育作业———促使学生自省。
我校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 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 让学生在自律中自我完善、健康成长。班主任每天利用德育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各班针对实际情况, 自行布置德育作业, 从个人琐事到国家大事、从班级建设到学校管理, 无不成为学生在德育作业中进行思考的内容。此外, 在期末评选“文明学生”时, 我校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三结合的方式, 在公正、公开的评价过程中, 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省与总结, 从而受到最真切、最持久的教育。
4. 人生设计———促进学生自立。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每人一张自我人生设计卡, 上面写着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人生格言、要克服的缺点等内容。人生设计卡犹如一面镜子, 学生随时可以对照反思, 激励自己, 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二、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 注重濡染熏陶
1. 校园环境———润物无声。
注重凸显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 努力形成艺术化校园的特色, 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走进我们的教学楼, 一楼大厅的“乐读吧”和各楼层的“迷你书架”, 是孩子们课余时间最好的去处;实验室、微机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全天开放;楼道的墙壁上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 各班走廊的特色墙就是一面“会说话的墙壁”。整洁、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贴近学生生活, 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提高了学生人性修养与审美追求。
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黑板报、宣传栏、荣誉室、广播台等宣传阵地,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将办学理念、三风一训等在大厅展出;在教室内精心设置班务栏、队角、图书角、评比台;在教学楼的走廊和主干道设置精美的特色墙, 展出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组织专题环境布置、专题歌曲播唱等活动, 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训、校风、学风的制定, 均面向全校师生征集、诠释后讨论确定。校园内那一个个温馨的标语, 也来自学生的智慧。这些看似简单却又独具匠心的布置, 是学校丰厚的人文资源,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2. 师表引领———耳濡目染。
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 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 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 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在党员中开展“争当红烛先锋”主题活动, 牢固树立“固本清源心向党”的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 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 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长春市宽城区关工委与教育局的指导下, 在乌兰校长的正确引领下, 我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 教育教学活动井然有序, 教风学风踏实严谨, 师生风貌热情自信, 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 我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不断丰富学校内涵, 加快形成办学特色, 努力把我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信得过的品牌学校。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