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理论学习(刘晔妍)
发布时间:2019-05-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晔妍

精神成长意味着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的渐进性变化。为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必须实施有目的、有方向的精神教育,我校的“三志”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三志”即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志向是目标,指向生活的意义和目的。高远的志向绝不仅是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包含更多的内容,如报国的志向等。志气,是维持志向的决心和勇气,是朝着一定的目标勇往直前、绝不停息的气概。但志气到了极点,就容易走向高傲、狭隘,故必须同时配以高雅的志趣。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走得出”,还能“走得远”。

  我们把“三志”教育作为促使学生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我们在晨会的国旗下讲话中,分三次对学生进行“三志”教育的内容解读,并在班会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三志教育”。高一新生入学时,我们对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你到长河高中来干什么?走出长河高中你将到哪里去?为实现身体、精神、学业和心理上的成长,你打算怎么做?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幸福,为了追求这种幸福,你将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与兴趣爱好?与此同时,结合家史教育、领袖教育、英雄教育,各班召开“立宏伟志向,展美好人生”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志向,规划人生,还要写下实现志向的决心和步骤。高二学生容易分化,容易志长气短,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干部分容易反复的学生,我们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宏志生与其结对激励,重在调整其精神状态,加强自律。对进入高三的学生,我们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分析调整,并以班级为单位,将写有学生志愿的字条集中埋入“志向树”下,让每个学生的人生志向“沉淀”其中。

  精神成长过程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精神的成长不仅在于接受理论,更在于实践与体验。单一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出社会适应性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将因其阅历苍白而营养不良。

  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我们发现,无论是欧美的学生义工,还是日本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日本在全国推出旨在让儿童体验农村生活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让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为期一周),都是出于对学生全面成长的科学设计。这样的教育就是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素质教育。

  2001年,基于“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的追求,我校在浙江省开办了首个宏志班,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如今,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宏志精神已经成为我校特有的学校文化;城市学生开阔的视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积极地影响着宏志生,两类学生群体成功地实现了宏志精神的双向迁移。

  为了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城市孩子对农村的现状、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有深切的了解,引导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培养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水乳交融的情感,我校在原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其他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培育宏志精神,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城乡和谐”为宗旨,推出了“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 践活动”:凡在长河高中就读的城市学生,在3年内,必须有累计3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我校一般将活动安排在寒暑假或长假内。学生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地给当地的农村孩子辅导语言;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学校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