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竞成课堂>>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研究论文(朱亚琴)
发布时间:2019-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亚琴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育课教学的效果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不仅要向学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使学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农村校的体育课教学,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师生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往往只流于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针对缺少场地材的现实情况,在现有条件下,该如何上好村的体育课呢?   

       就当前如何提高农村小体育课教学的效果?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对体育课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经条件限制,而且农村体育教师一般都是兼职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课的认识有误解,总感觉体育课就是让学生玩;又因带着语文或数学课,精力有限,对体育教学容钻研不透;加之没有一定的体育器材,导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采用放羊式教学;感体育课无内容可上,体育课好上,但上好又力、能力有限。体育课往往只流于形式,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所以,要提高体育课教效果,教师必须要对体育课有一个正确的思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是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的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农村体育教师的敬精神,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也是上体育课的关键,对提高农村体育课的教学效起到这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选  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缺乏,这就要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上体育课。要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必要精选有效的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的选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具有实效性。例如设计游戏活动,游戏活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生身心。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游戏内容应该以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与教学中心密相连,这样的游戏才会具有教学实效性。了提高学生的奔跑速度素质,我就采用点将跑、跑垒等速度奔跑游戏为教学内容。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特点。农村学生由于家庭差异、个体差异等因,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内容前,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习,做到因材施教。   

        农村学校很多体育目在缺少器材的情况下照样可以进行,很多学内容,只要教师把教学内容稍加改进或变一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兴,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   

        三、合理利现有教学设施,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   其在场地、器材方面,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堂教学,针对场地小、器材少的实际情况来施体育教学。只要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资源的优势,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农小学受场地限制,校内可教学体育教学的范不多。就要充分利用起学校附近的空间,例我校毗邻北江堤,我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但是学校场小。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呢?经过与学校领的商量和同意,在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后,我就把学生拉到北江堤内堤进行上下坡逐赛跑的游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体验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的同时身心到锻炼,整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就取材,自制简易的器材,丰富体育教学。利废、旧物品改善教学条件,是一个比较积极好办法。例如一张平时只能当废品卖的报纸,要能开动脑筋就能成为学生很好的体育用具。在教三年级学生提高投掷能力练习时,先让人课前准备一张纸,上课时让学生则想方设把纸扔远,学生都很聪明,有的折成了飞机,的揉成了纸团,都开始了扔的练习。在提高生的投掷能力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动性和创新意识。   

        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的引导,任何看似普通平常的材料,都能在育课上大显身手。这样既能解决农村学校体器材短缺的现状,又能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极性,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并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结束语   只要我们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农村的体育课一定能上得丰富多彩,一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推进学校体育程改革、大力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广农村体育教师更应克服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在教学实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提业务水平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