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结
昨天下午聆听了王萍老师执教的《牛和鹅》和李玲老师执教的《父爱之舟》,两位老师的课非常精彩,让我深受启发。《牛和鹅》是第六单元“童年生活”人文主题下的首篇文章,与其它课文呈现刑式不同的是本课呈现了学习伙伴的批注,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落实“通过“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王老师的这堂课从整体感知、学习批注、迁移运用批注三方面,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整堂课的训陈中,将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贯穿其中,使学生的批注能力得到了发展。其教学亮点有如下:一、教学目标明确。在本堂课的开始,王老师就让学生关注课文的奇特之处,引出“批注”这一概念。接着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循序渐地学习批注;使学生明白批注的角度可以是“有疑问”、“有体会”、“有启发”、“写得好”的角度;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作业本的片段进行批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课堂学到的批注方法。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课前预习环节,付老师精心挑选了三组词语让学生认读,通过良读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并用自己的声音语调及动作演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中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除此之外,在学习课文第5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见到鹅时的恐惧心情,付老师除了让学生关注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情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指导,让学生拿握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进而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总之,王老师这节课板块清晰,活动开展真实有效,在一个真实的阅读情景中,基于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达成有效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父爱之舟》是著名画家吴冠中所写的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暖,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进入他的梦境。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悲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合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李老师以“舟”为线索贯穿整堂课,条理清晰。这节课给我感觉最深的是对场景的理解的。其中庙会这个场景的学习,先看视频,再阅读文中的描写,再让孩子交流。通过交流归纳,在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场景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当时那个年代作者的小幸福:比如第一个场景,你平时的零食如何获得?数量及口味如何?从而感受今天的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这都源于个家庭收入后的付出,即用妈妈的辛苦换来的。依此类推,有哪些玩具?住宿条件如何?交学费困难吗?阴雨天气如何去上学?等等的问题都与作者的经历反差很大,从对比中去让孩子们震撼,去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学会感恩,也为理解父亲的伟大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