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声音的传播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声音的奥秘”单元的第二课。“声音 的奥秘”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振动、声音传播的概念,了解物体发声 的条件、声音传播的途径等。 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观察描述、归纳概括等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水中和固体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上课铃声响起,校园各处学生的反应为情境 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部分,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以类比实验活动来认识人耳鼓膜的作用。从观 察鼓面振动引起其他物体振动的传递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外部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而使人听到声音。 第四部分,动手制作“土电话”,研究它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其中前两部分是递进关系,第三部分是对本课知识、前一课知识的融合和应用。
学情分析
进入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两年半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 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实验操作策略、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分析总结的 能力还是显得很稚嫩,而且本课既有科学观察、思考,还有多 次的操作活动,如此大的课堂容量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考验还是很大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简单的探究 方案,通过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依据证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正确操作适 宜的实验装置,观察、控制产生现象的条件。 3、了解声音是如何传到人耳中的。
4、通过制作、使用土电话,感受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5、 通过对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体验科 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现象与特征。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
教学准备 :
教师材料:可密封钟罩、抽气筒、闹铃、水槽、手机与防水袋、 小鼓、纸屏与泡沫塑料小球、人耳结构图片、课件等。
学生分组材料:纸杯、火柴梗、棉线、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师:刚才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玩得开心吗?现在上课了, 咱班的同学都回到教室了吗?同学们为什么会在同一时间回到教室的呢?(听到铃声就都回到了教室)
2、 师询问学生听到铃声的时候,自己分别在操场的什么位 置。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3、 师:同学们想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上课铃响了,为什 么在校园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生思考后回答)教师不直接评判学生想法的正误,但对有价值的思考要给 予鼓励。
4、 师:声音从音箱传到我们耳朵里的现象就是声音的传播,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从最贴近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容易引发学 生的思考,同时也渗透科学就在身边的理念。】 二、 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固体中传播
活动一: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1、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在操场上听到铃声的现象就是声音 的传播,请同学们思考,铃声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学生可能会有些茫然,)换句话说,(师出示上课 铃声响起的图片,指图)在音箱与我们的耳朵之间有什么物 质?(学生可能会想到空气)
2、 师:哦,同学们猜想到声音可能通过空气在传播。我们 可否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观点?(师出示一个闹铃,引导学生让闹铃响起,感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师:空气看 不见摸不着,你怎么就能肯定铃声是依靠空气传播呢?(学 生可能无法证明,)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如果没有空气的话,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3、 师出示钟罩:我会用抽气筒抽去罩内的空气,同学们猜 一猜能不能听到铃声?(学生猜测)
4、 师盖上钟罩,抽去罩内的空气,让学生听铃声并汇报 (声音变小或没有) 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师:这说明了什么?(声音无法在真空条件下传播,)
5、 师揭开钟罩:铃声在空气中才能传播。再来听一下。 (铃声响起,感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是不是只朝一个方向传播呢?(找几名学生站在不同的方向听铃声,都能 听到)空气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所以我们在操场的任何方向 都能听到铃声并快速进教室了。
6、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明白了什么?(声音可以在空 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实验有时需要逆向思维)师板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空 气这种物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所以在此利用逆向思维设计了一个抽去钟罩里的空气的实验,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去探究新知,感受科学的魅力。】
活动二:探究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1、 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不可以在水中传播呢? (学生猜想)
2、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看到 底是怎样的吧。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学生畅所欲言)
3、 师把手机装进防水袋中,先放在空水槽里听声音,然后 再往水槽中倒水,待手机完全浸在水槽中的水里,让学生从不同方向听手机铃声,把听到的情况填写在活动手册上,并 集体汇报。
4、 教师板书: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前项活动做铺垫,此项活动的设计并 不难,所以放手让学生来设计。但是该实验实际包含声音在三种物质中的传播,液体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通过对比的 方法,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活动三: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1、 师: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呢?(学生猜想)
2、 师:你想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有各种想法,如果可行,教师鼓励操作。
3、 师让每组内一名同学轻挠桌面,另外三名同学站着听一 听。再让三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部位,再听一听。把听到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 流)
5、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汇报,可以是不同 的实验现象,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经验。)
6、 师总结并板书: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 个方向。
7、 师:通过以上三次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声 音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各个方向。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实验经验,这次教师设计了更加开放的实验策略,不把学生局限于教材所给的实验方法,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了解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活动四:敲小鼓,观察纸屏上小球的现象,了解耳朵听声音原 理
1、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振动产生了声音,刚才我们知道 了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可是传到耳朵里的声音是怎样被我们听到的呢?我们先来仔细观察分析下面这个 实验。(师出示实验装置:纸屏上挂着一个塑料小球,在纸 屏前要敲击小鼓。)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我敲击小鼓,纸屏和小球会产生怎样的现象?(生猜测。师在纸屏前敲击小鼓, 声音引起纸屏振动,纸屏上的塑料小球跳动)
2、 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刚才的现象。(击鼓— —鼓面振动——声音发出,纸屏振动——小球振动——声音 出现,在两个现象发生之间是鼓声——空气传播——屏声)
3、 师出示耳朵结构图:纸屏就相当于我们的耳朵里的鼓膜, 当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的振动,进而通过耳蜗传导给听神经。我们就是这样听到了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类比实验再现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把《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两课的知识融合起来,从而建立声音传播的因果关系,形象地解释人耳听到声音的 原理,赋予了所学新知以现实意义。】
四、 制作“土电话” 活动五:做一个“土电话”,研究声音是怎样通过它传播的。
1、 师出示一个制作好的“土电话”,然后播放制作“土 电话”的视频。
2、 学生亲手制作“土电话”。
3、 让学生玩打“土电话”的游戏(注意打电话的时候要 拉直棉线)。
4、 师:边玩边思考:“土电话”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通过声音引起杯底——棉线——杯底的振动现象的观察 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以及声音可以在固体中 传播。)
【设计意图:制作“土电话”,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 传播过程。】
五、 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方面的。)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