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学工作>>校本研修>>语文
《螳螂捕蝉》教案、反思(路燕芬)
发布时间:2018-03-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路燕芬

10、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湟里中心小学 路燕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2、“螳螂捕蝉”和“吴王伐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复述课文,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前置作业】

1、熟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能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眼前利益

身后祸害



螳螂



黄雀



吴国



 

2、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螳螂捕蝉 (继续学习读题)

2、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中,有一本书名字叫《说苑·正谏》,打开这本书,第九卷其中的一个故事就是《螳螂捕蝉》。

二、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1、出示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注解]①悲鸣:动听地鸣叫。②委身:弯曲身子。③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④欲:想要

2、你能根据这古文的提示,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吗?(指名生说)介绍方法。

3、这个故事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段文言文相应的文字后用直线划下来。(交流,读出来)

4、以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交流方法。

5、请讲得好的小组说说自己的经验,推广经验再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虽然黄雀在螳螂、蝉的背后,但他也没有想到他的背后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身后的祸患)(板书),这句话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所预示的道理。

板书: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呢!

三、不同的劝

1、听了故事,吴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

(2)吴王明白了什么?

(3)交流板书:诸侯国 吴国 楚国

2、是啊,吴王的大臣们也早就说过同样意思的话了,大臣们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3、同样是“劝”吴王,大臣们都无法成功而一个少年却说服了固执的大王。大臣们的“劝”和少年的“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4、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表格。

出示:同样是“劝”吴王,大臣们都无法成功而一个少年却说服了固执的大王。大臣们的“劝”和少年的“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结果又如何呢?

人物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结果

大臣




少年



 

四、人物解读

1、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能完成大臣们都无法完成的事。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在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些标记,写下你的体会。

2、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3、交流感悟和体会: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么有勇有谋的少年,让我们由衷的敬佩,下面我们来演一演他,好吗?

提示:少年的语气应该怎么说?(不慌不忙地、很沉住气地、不紧不慢地读。)

吴王呢?(有吴王的气势。)

自由练习。指名表演。

六、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写。

1、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楚的念头。但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对大臣怎样自圆其说呢?大家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篇讲话稿。

2、想象写话: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是怎样的不堪设想。

七、将两个说话内容合并起来。

出示:各位爱卿,                                                                

                                                                               

                                                                                                                                                                                                                                                                                                                 

我若攻打楚国,                                                                 

                                                                                

                                                                                                                                                                                                                                                                                                                      所以,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课后作业】

1、能把故事生动地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收集一些8个字的成语,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3、找几则寓言故事来读一读。说说你从_______________中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教后反思:

今天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收获有三:

一、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找准生长点。

    学生已经进行了初读课文,并且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理解文本蕴含的道理“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并且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渗透扩写点。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收获。

二、读书贯穿自始至终,并且体现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为本文浅显易懂,于是我把这篇文章相应的古文与课文对应阅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让学生自渎,为读通、读懂古文奠定了基础。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理解读,通过仿照榜样读,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最后,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指导读出语气。这样,把读贯穿于学习本课的始终,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读中自读自悟。

三、理解文章深意,不脱离语言环境。

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就很想弄明白这样两个问题:1、吴王为什么非攻打楚国不可?2、那位少年为什么讲了这个故事后,吴王就放弃攻打楚囯?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了解当时春秋时期的每个国家都有吞并对方,使国家更强盛的野心,但倘若轻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险这一社会背景是关键。如果教师讲,学生能明白,但纸上得来总觉浅。于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寻找资料,探究答案。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进行质疑,然后带着问题再去读书学习。学生先找到了揭示寓意的语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三种小动物“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从而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含义。之后,结合故事背景资料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形式图”理清“蝉、螳螂、黄雀、与吴王伐荆”之间的关系,明白吴王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使学生清楚明白的认识到:吴国就好比是这三个小动物中的“螳螂”,而楚国就好比是故事中的“蝉”,它身后的越国就好比是故事中的“黄雀”。学生联系吴王的固执,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机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侧击的策略来个敲山震虎,从而让吴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险性,不得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学生收集的资料得到了利用。这样学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课标的提倡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悟也是鲜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还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搭起了桥梁,真是一举而多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