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深度体验 ——六年级组第一次语文教研活动 2018年3月14日下午,六年级语文组开展了“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路燕芬老师和刘雅玉老师分别执教了《螳螂捕蝉》和《孔子游春》。 路老师把这篇文章相应的古文与课文对应阅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为读通、读懂古文奠定了基础。然后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理解读,通过仿照榜样读,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最后,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指导读出语气。这样,把读贯穿于学习本课的始终,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读中自读自悟。 路老师巧妙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劝,从而突出少年劝法的巧妙。如果单这样人物形象就不丰满了,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批注,从而感悟少年这个人物,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不仅符合该类课文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课堂有张力。 刘老师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激励,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教学第八自然段时,让学生自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读读,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在具体交流中,又引导学生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读懂了什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住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去理解文本,发展思维。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读中体味语言文字,读中感悟做人要做个真君子。 两位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能顺利地体验到文本的人文价值,必须有教师的深度引领。课堂上教师的全部功绩在于“引导”,好老师就是善于“引导”的老师。 关于“深度学习”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度学习不是指学习内容的高深,而是强调学习者参与的深度,真正关心他们的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让学生真正理解语文知识和语文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