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小第二次科学教研活动过程性材料 ——《一切教在运动中》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湟里中心小学 吕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学重点 :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 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小明要去新华书店,但不认识路,你能给他提示,让他找到新华书店吗?哪些小组想当小明,来找新华书店?哪些小组想当指路人? 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发放不同的地图纸。 师:请当指路人的小组注意,你的任务是引导小明按合理的路线走路,直到找到新华书店。请当小明的同学注意,请你按指路人的提示,用笔画出路线,在你认为是新华书店的地方打个圈,并在圆圈旁注明序号。 指名指路人依次提示。 地图展示。指名指路人和“小明”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刚才指路人在指路用到了一些词,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可引用一些表示距离的词句)等,这么词表明了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评价:位置的概念在以前从没学过,教师通过部分学生指路、部分学生走路,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位置描述的方法及它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了解位置关系 师:你会用这些词(句)说明教室里某些物体在讲台的哪个位置吗?说得越多越好。 指名2~3个同学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例如: 黑板 讲台前面一步左右 师:你们能说出教室里其他物体与某一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吗?尽可能地多些说。 小组中交流。 [评价:利用熟悉的物体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由扶到放,利于学生扎实掌握教学内容] (三)理解参照物概念 师:你能说说他说讲台间的位置关系吗? 教师让一位学生从讲台的左边走到讲台右边。 师:如果他一直走下去,你们能象刚才一样明确地指明他与讲台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位置发生变化 师:因为人在运动,所以人与讲台发生了位置关系。如果2个物体发生了位置变化,能不能说其中某一物体在运动?可以举例说明。 指名2位同学交流。 师:从我们刚才的讨论交流,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2个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变化判断其中某一物体是否在运动。 师: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一下我们周围哪些物体在运动吗?说得越简单明了越好。 指名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为了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我们只要说明它与另一物体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即可。这个另一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板书:参照物。 师:刚才人在讲台前面走,我们判断出人在运动,是因为把讲台作为参照物。可以这么说,人相对于参照物讲台,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人在运动。 师:周围哪些可以作为人的参照物呢?请你说一说,并作出判断结果。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练习说判断的句式。 教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评价:在学生熟悉教室各物体位置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演示,突出了位置变化,再通过学生思维的判断轻而易举得出结论。在多次练习后,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参照物的概念,再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到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四)用运动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师:既然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运动的人能不能作为参照物?假如把运动的人作为参照物来判断周围物体是否在运动,又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小组交流 师:你能把生活中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判断下它周围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吗? 全班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评价:可以把活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教师因为前面使学生扎实在掌握了位置、参照物的概念,所以在这里,学生得出结论也不觉得困难。通过学生交流感受,慢慢理清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巩固应用 出示书p27面的三张图和要求。 学生小组中交流 指名回答 出示p28页车厢图, 学生交流。 师:通过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我们得出了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同的结论。可见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思考: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一切都在运动中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一切都在运动中 黑板 讲台 前面 一步左右 人 讲台 位置发生变化 说明人在运动 相对于(参照物)
教后反思: 本课的设计是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发现相关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课成功的关键。 不足之处: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处理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处理和引导。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到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中来,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意外之喜:在设计课时,我根据整个教学设计,对板书进行了精巧的设计,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一小块空间,让学生亲自上来写,来画他们的发现,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丰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学生的成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感受和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