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论文
音乐学习中,好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及成就,还要看后天的教育和主观努力情况如何。 一、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必须以声传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 1、音乐教师首先应具备深厚的音乐知识素质。音乐知识实际就是音乐理论的掌握,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音乐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个精通语文、数学教学的教师不一定精通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乐理知识,教学中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长此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2、音乐教师还要具备过硬的音乐技能素质。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声乐、演奏和指挥。声乐就是要求音乐教师要懂得怎样唱歌,不要求教师有多甜美的嗓音,最起码要能利用方法来唱歌,而且句句在调,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唱歌像说话,张嘴就跑调。演奏技能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本领,音乐课上能利用乐器如钢琴、手风琴等为学生伴奏,虽比不上演奏家但能让学生调动起学习兴趣。 3、音乐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对音乐教师来说比 其他课程更加重要。 相对来讲, 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 数学等课程的兴趣要大。因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往往不好控制。 出现这种状况,教师不能简单地迁怒于学生,而是要因势利导,变 “废”为“宝” ,充分体现音乐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巨大的动力,兴趣使学生去思考研究他所喜爱 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直接兴趣,把枯燥的乐理知识用有趣的方 法形象地传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注意 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了解学生 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大家学习 音乐的积极性。 1、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如在《数鸭子》一课 中,我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色彩的自然画 面:大屏幕上是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边上有各种各样同学们熟知 和未知的花朵,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小草和小树,当学生走进 教室,漂亮曼妙的自然景象首先出现在大家面前,引起同学们的无 限遐想和极大兴趣。借助这种被点燃的兴趣,让同学们打开课本, 朗读《数鸭子》这首歌歌谣,配上我美妙的钢琴伴奏,同学们学习 音乐的兴趣更加高涨,学习效果极佳。 2、注重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愉悦学生的身心。教师教学方 法的应用直接决定着兴趣的高低。所以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 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 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 参与学习, 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3、灵活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充满童趣。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 灵动,对新鲜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 的设计上要充分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 行音乐教学,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是情景剧,也可以是打击乐伴奏 等等。 4、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大树 妈妈》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因为熟悉这 首歌,学生兴趣盎然,还摇头晃脑地跟唱,然后我根据歌词表达的 意思,把学生分成几组,以游戏的方式展示歌曲内容。又如在教学 《郊游》这首歌时,我首先问学生:喜欢旅游吗?你喜欢去哪儿旅 游?喜不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玩?然后让学生准备到野外旅游的道 具,我用钢琴弹奏着《郊游》 ,学生模拟野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 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音乐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1、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实现的保障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审 美的过程,学生只有学会了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才能分辨出这 首音乐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因素,才能得到美的享受。要实 现音乐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和审美 效果,只能经过音乐欣赏来实现。因此,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 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扩大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 辅导,采用动静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 音乐认知途径和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 有效途径。第一,要引导学生“乐”听“会”听;第二,发挥视觉 效应,视听结合欣赏;最后,我们可以采取结合表演欣赏音乐的方 式来锻炼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2、对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锻炼 音乐审美的锻炼是新课标的本质要求在所有的音乐教育中, 首先音 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 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才能更好地感受、 理解音乐。然而,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 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最终目的,它真正 的目的在于“培养人” ,培养具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小 学音乐教育作为学习的基础阶段更加如此。对他们而言提高音乐的 学习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应是以审美 教育为主、德育为辅的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音乐教育 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 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来锻炼学生的审美活动,使学 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 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 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 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 生活态度。 为他们热爱音乐、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音乐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通过音 乐的熏陶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 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品行修养各方面不断得到教化和提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 极的态度。 3、对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基石音乐离不开节奏, 节奏是音乐基 本要素之一,是音乐所有表现力的基石、灵魂、生命。因此,音乐 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学生节奏感能力的培养,为感知音乐、表现 音乐、创作音乐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在培养和加强学生节奏感的 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生活中探寻节奏, 并通过模仿和感知, 去体会其中的节奏美,并能初步区别不同节奏之间的差别,来培养 和锻炼他们感知节奏的水平。在模仿中学习,学生不一定要有高超 的技能或出色的音质,每个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们 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让学生在模仿学习中感知音乐的节奏,可以激 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4、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升华由于音乐的自由性、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 此,音乐是创新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 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起学生创造音乐的情趣和无限的 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他们对音乐作 品的理解也会不同,对音乐产生的想象也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敢 于想象,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小学音乐传承式的课堂教 学.往往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或者先视唱曲谱再唱词,干 巴巴的,让学生被动地学,呆板地学,甚至不想学,诱发不了学生 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以及使他们 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 要内容和途径, 它可以通过生动、 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 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 激励学生,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音乐学习中,好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 未来发展及成就,还要看后天的教育和主观努力情况如何。天赋素 质上的某些缺陷,只有通过教育和实践才能得到弥补;天赋素质只 有在教育和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在小学 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从小就对小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 育,对他们将来提高音乐素养是有一定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