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生的 “个性化学习”,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可以构建以下三种类型的 “学习单元”。
一是 “单篇文本学习单元”(以下简称 “单文本单元”)。这类 “学习单元”由一篇文本独立构成,文本通常来自教材体系之中。文本的语言要素特色显著,与审美、文化、思维相关的语文学习内容丰富。利用识字写字与口语交际文本能够进行字理、字源与表达规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体验汉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与文化;阅读与写作文本一般具有较鲜明的题材或体裁特征,或本身就是经典文学文本。例如,统编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 《日月水火》的文本学习内容全部是象形字,语言要素特色极为明显,而且能够引领学生体验汉字之美与汉字文化,这样的一篇课文即可构建为一个 “学习单元”,即 “单文本单元”。
二是 “多篇文本学习单元” (以下简称 “多文本单元”)。这类 “学习单元”由两篇以上的一组文本构成。这些文本既可以全部来自教材体系,也可以全部来自教材体系之外,或是二者的结合。各篇文本必须在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使学生能够比较整合,才能将其构建为 “多文本单元”。在学习 “多文本单元”时,学生对其中各篇文本的学习是同时进行的,没有主次之分。例如,统编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金木水火土》和 《语文园地一》的主体都是韵文,都含有数字,其语言要素特色具备可比性与可整合性,教师可将二者构建为 “多文本单元”。
三是 “一篇带多篇文本学习单元” (以下简称 “一带多单元”)。这类 “学习单元”由三篇以上的一组文本构成,是以教材体系内的一篇文本为主要学习文本,两篇及以上来自教材内或教材外的文本作为延伸学习文本构建而成的学习单元。各篇延伸学习文本同样需要在语文学习内容特色,尤其是语言要素特色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并能够与主要学习文本进行一定的比较学习。窦桂梅老师在教学 《牛郎织女》(民间故事,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时,将我国的另外三个民间爱情传说 《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的文本引入课堂,开展延伸学习,构建的就是 “一带多单元”。是否能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是判断 “学习单元”合理性的主要标准。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与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特点,教师不必一味强调文本的整合,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需要整合的是语文学习内容。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的语文学习内容特色,结合不同学段的语文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能力,自主确定应构建哪种 “学习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