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大自然的文字》研究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11-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萍

《大自然的文字》研究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李玲

设计理念: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设计教学时基于文本,突出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指向写作,学习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基于学情,对教学资源有取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内容,知道课文分别写了四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读懂得大自然文字的方法,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3、感受科普说明文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能仿照课文,描写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重难点:感受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伊林,去认识、了解、学习——(齐读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2.回忆一下:课文依次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指名交流: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

是的,大自然不仅有“天书”还有“地书”。难怪作者说(出示,齐读)——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

3.过渡:这几种文字分别能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我们先来认识天上的第一种文字——北极星。

二、聚焦文字,了解知识

1 北极星(2):

1)指名读——教师评价(正确流利)

2)图文对照认识小熊座:

①(出示图片小熊星座)

②那哪颗是北极星呢?(图文对照寻找北极星,提示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小熊星座是一个斗形,北极星就在斗柄的顶端。)

3)小结并出示表格:

文字

样子

信息

作用

北极星

小熊星座中的北极星

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别方向

2.砧状云(3):

过渡:除了星星,云也是天空这本书上的文字。

1)请同学们快速自由阅读课文第3小节,根据表格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

2)图文对照,辨认砧状云

①出示各种云图辨认砧状云,说明原因。(齐读砧状云外形语段)

②出示铁砧图,发现描述的形象

砧状云——预兆雷雨

3)小结并出示表格:

文字

样子

信息

作用

北极星

小熊星座中的北极星

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别方向

砧状云

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观察气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己浏览课文,提取课文相关信息。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相信其阅读能力,相信他们能够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够提取出文本的关键信息;另一方面,也要给予他们合适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提取文本信息。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恰好统整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巧以用之,并简化成表格的形式,学生就有了提取信息的学习目标意识。】

三、对比阅读,学习写法

过渡:北极星和砧状云这两种文字对我们的帮助真大,老师也想把这两种文字介绍给大家呢。

1.对比阅读【北极星】,出示:

在许多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有小熊星座,小熊星座中有一颗北极星,它指向北方。

1)你喜欢哪一种介绍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古代”——交代时间、“当水手们……”——故事中的人物、

“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故事的起因、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故事的经过、结果

小结:这就是伊林文字的魅力,用故事的形式【板书:讲故事】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让人身临其境,把科学知识化为无痕的表达。而老师的介绍不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虽然更简洁明了,却不能给读者情境感、画面感。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边想象边感受北极星的神奇(齐读第2小节)

2. 对比阅读【砧状云】,出示:

抬头看天空,有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这就是砧状云,它是雷雨的预兆,我们该离它远些才好。

1)这样介绍,你知道砧状云是什么样子的吗?

“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打比方,使砧状云的样子直观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板书:打比方】

2)我们认识砧状云是为了什么?(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雷雨很危险。)

作者通过怎样的介绍让我们明确它的危害性的?(如果在它里面飞行……)

★如果没有这个假设,我们会对砧状云非常危险这个知识那么印象深刻吗?

(不会)所以作者假设了一个特例让我们知道砧状云很危险,对砧状云有了全面的认识。【板书:作假设】(女生读第3小节)

3.对比着阅读,同学们更喜欢伊林的介绍,是因为——(学生说)伊林让我们在故事的情境中感受到北极星的神奇与有用,运用打比方、作假设的生动表达,让我们对砧状云有了全面的了解。

师小结: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我们科学知识。【板书:生动有趣】

4.过渡:天上的每一颗星,每一片云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引读——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56小节,找一找石灰石和花岗石这两种文字是什么样的?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作用呢?

全班交流:

文字

样子

信息

作用

石灰石

碎贝壳造成的

现在的城市曾经是一片汪洋

了解地质变化

花岗石

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样

花岗石是冰搬来的

了解地质变迁

1)石灰石(5):

指名交流找到的相关信息,相机交流:

①(出示:石灰石、贝壳、海洋)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为什么由一块石灰石就能推想到汪洋一片?

②“曾经”能否去掉?(不能,体现科普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结:这就是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推想过程,科普小品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不光要有科学的道理,还要有严密的推理。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让人信服,让人毫不怀疑。

2)花岗石(6):

指名交流找到的相关信息,相机交流:

  同学们,当你在森林中行走的时候,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块很大的花岗石时,你会想什么?(学生说自己心中的问题)(逐个出示三个问题)

A.听老师这么一问,你有什么感觉?(原来作者写的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问题)

B.谁来读一读心中的疑问(指名读)

C.这些问题有答案吗?(小组合作朗读,体会写法)

D.作者为何要明知故问呢?(学生交流)

小结:作者写的这些都是我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先提出三个问题,再作解答,巧用设问【板书:巧设问】,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故意引起我们注意,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

  这花岗石是怎么到森林里来的呢?

交流:“披着”“爬”——拟人的修辞、“青苔”比作“毛皮”——比喻的修辞

“爬”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地质缓慢的变迁过程,充满神奇,读起来妙趣横生。这部分,还有类似这样生动的语言吗?(抓住动词“披”、“搬、穿、带、走”体会使用的准确)【板书:用修辞】

小结:伊林赋予花岗石、冰块这些事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知识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读起来妙趣横生。(再读第6小节)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师生、生本的对话中,充分表达自我学习认知,并且在相互的表达之中能有更多的发现,更深刻的理解。简而言之,课堂学习要给予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提升。这一环节通过对比阅读及对文本中部分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能体悟到伊林文字中科学的理趣。】

四、课外拓展,书写文字

1.欣赏“文字”的不同表达方式。

1)回顾课文:同学们,伊林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北极星能够辨别方向;通过多种表达综合运用,让我们对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这一知识印象深刻;采用推测、设问、打比方、拟人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地质的变迁,用生动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其实,对于大自然的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看看诗人是怎么介绍大自然的文字的?学生朗读。(出示)大自然的语言(节选)(戴巴棣)

3.看看农民是怎样介绍大自然的文字的?(出示农谚,学生朗读)

4.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交流)

5.练笔仿写

1)已经掌握了许多大自然的文字,现在我们学习像作者那样,用自己认为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介绍一种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大自然中的文字,也可以写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文字。(温馨提示:①介绍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传递了怎样的信息?③如何像作者一样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

2.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多元的思维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他们走向真正的生活。在本环节中,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语言文字并无优劣,只是适合不同人的需要罢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将课外仿写与课堂学习相打通。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和读者之间的阅读认识领域,也得到了依次全新的视角展示。】

五、多种途径,认识文字

1.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认识大自然的这些文字呢?——自由读第7小节,勾画出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方式。

交流:走进自然  仔细观察  深入思考  善于请教

2.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它蕴含无限的知识和学问。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自然,去发现、了解大自然的文字,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作业:

1.通过观察、阅读或请教,再研究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2-6小节的写法写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2.继续收集大自然的文字,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讲故事

                                 打比方

                                 作假设        生动有趣   

                                 用拟人

                                 巧设问

教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课本中介绍的知识显然不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因此,用什么手段让孩子们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1.扣题导入,切入重点。上课开始我以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为切入点,引出天上的文字(星星、云),脚下的文字(石灰石、花岗石),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便于进一步理解、研读内容。

2.品读语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在解读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圈画出相应的词句,让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一种文字,获得了什么信息。在解读地书时,写花岗石这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连续用了几个动词,又连用三个问句。我设置了疑问:这段文字中用几个动词写花岗石?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品读语文字特别是“爬”,学生了解拟人句的使用让文章变得更生动。当答案慢慢解开,看似无心的问,却是用心地在遣词造句,这就是这篇科普小品文的语文味。

3.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在课的最后,我还引导孩子们进行了拓展延伸,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仿照着课文的写法来写。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科普小品文教学不再枯燥。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1.在教材的把握和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深入。在孩子们深入研读文本之后,思维发展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要想学生思维进一步提高,应设计更深入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2.对于某些浅显的内容,如何抓住它们的空白点来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还值得探讨。3.好的评价语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这课当中我做得不够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