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两顶“白帽子”》研究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王 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语言情境,从“放鞭炮”“免费冷气”“变成‘烤鸭’”“宝库”“居民”“快乐地生活”等词语来体会科普说明文的趣味。
3.默读课文,能抓住各自然段的总起句,了解“白帽子”的特点和作用。
4.通过学习地球的两顶“白帽子”,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环境,建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开启新授。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4.地球的两顶“白帽子”》,齐读课题。
2.孩子们,课题读得很整齐,你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吗?是啊,白帽子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地球的两顶“白帽子”其实就是南极和北极,说它们是“白帽子”是因为它们气候寒冷,常年冰雪覆盖。)对了对了,它是指南极和北极。(板书:南极 北极)这位小女生,请你再来读一读。
3.呀,这么多个词语,这么多字,你想强调的是两顶。对你想强调这个数字,它是指两个事物。小男孩,你来读一读,我想强调的是白帽子,为什么呀?“白”告诉我们,那里是白白的,冰天雪地。帽子让我觉得很有趣。
4.是啊,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尤其是白帽子读来特别有趣,你能想象地球是一个大大的人,他带着两顶白帽子的样子吗?来,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课题。
二、精读课文,品悟文字。
(一)精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以及对白的品味,我们就知道了,南极北极原来是这样的,出示南极和北极冰天雪地图。孩子们,长期以来,南极和北极只有科学家才会去那里探险,其他人很少去过。
2.但是我们中国有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曾九次去过北极,是在北极居住时间累积最长的人,加起来一共三年多。不仅如此,早在三、四十年前他就去过南极,他就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他的名字叫位梦华(出示位梦华的图片)。
3. 那南极和北极到底有什么奥秘吸引着这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一探究竟呢?孩子们,动动嘴,轻轻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特点。
交流:读好了,请你来说一说。(板书:冷)。
4.原来,“白帽子”的最大特点是——冷。孩子们,请你带着笔,默默读一读,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这种冷?在文字的下面用小圆圈做上记号。
预设:
(1)出示:在“帽子”的中心,如果把一杯滚烫的热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时候热水就会变成冰,
预设:滚烫的热水变成冰。滴水立刻成冰。需要多少时间?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2)出示:在“帽子”的中心,如果把一杯滚烫的热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时候热水就会变成冰,摔在地上噼里啪啦地响,像放鞭炮一样。
①你真会读书,你关注到了这个象声词“噼里啪啦”,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后半句话。
②“噼里啪啦”这个象声词吸引了它,从噼里啪啦这个象声词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指名2个)
一杯滚烫的热水,转眼间就变成了冰,一个个砸落下来,噼里啪啦地响,就像放鞭炮时的情景,溅起来就像我们过年时放烟花那样。生动形象,多么神奇呀
③孩子们,作者在给我们讲南极北极的时候,他还想到了放鞭炮一样的情景,这样的想象真有意思,让人看到了画面。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把两极的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书)
(3)对比朗读: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读完)如果位梦华这样说可以吗?为什么?你试着读读看?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出示:在“帽子”的中心,如果把一杯滚烫的热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时候热水就会变成冰。
预设:
①我就看不到那个“放鞭炮”的情景了,就不好玩了。
②我就听不到声音了,就不有趣了。
师小结:是呀,热水变成冰,摔在地上,作者加上了“噼里啪啦”、“像放鞭炮一样”后,就让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以后,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像这样,除了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展开想象。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句话的神奇。
(4)师:瞧,科学家用三句话给我们介绍了南极和北极的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孩子们,我很好奇,是不是这位科学家真的把滚烫的水泼到空中的啦?(没有)哪个词告诉你的?(如果……就……)对,如果表示假设,看来作者的确感受到了冷,他用“如果……就……”这个假设的办法来告诉我们这里真的很冷。
(6)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有很多科学家介绍过南北极的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资料: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南极年平均气温为-25℃,曾观测到地球上最低气温为-94.5℃的低温。北极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在北极的西伯利亚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
南极平均气温多少?最冷的时候多少?你觉得冷不冷?
这两段话都写了南北极的冷,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5.小结:瞧,我们的科学家就有这样的本领,轻轻一假设,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场景中。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南极和北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这么冷,怪不得没有人要去呢。这么冷,难怪只有科学家才能在那短暂居住呢。
(二)精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过渡:这两个特殊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对人类一点好处都没有呢?孩子们赶紧读一读第三、四自然段,找一找白帽子又有哪些神奇的作用。用“——”划出相关的语句。
交流:读句子,框出两句话。
①你们怎么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两顶“白帽子”的神奇作用呢?
对,这两个句子都在开头。体会中心句的精妙。
②师:这个中心句,就像一位总司令,后面跟着一群小兵。这些小兵都是为总司令服务的。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③读了“呼风唤雨”这个词,我们仿佛听到白帽子在说,大风啊——你快来吧,大雨啊——,这就叫呼风唤雨。能呼唤的应该是人,这儿却是白帽子,多有趣啊,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
④这两句话中,除了“呼风唤雨”有趣,还有哪个词也很有趣。“调节气温”,它能像空调一样调节气温。“宝库”,藏着宝贝的地方。
2.师:孩子们,“白帽子”还有这样神奇的作用,真有趣。带着笔,默默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选择一个自然段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白帽子”的神奇作用,在文字的下面用小圆圈做上记号。
(1)交流:
出示:在炎热的夏天,不时会有一股股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这是北极施放的免费冷气。
预设:
①“免费冷气”
这里的冷气,谁来读一读?这里的冷气多吗?谁来读一读,“多”哪个词?“不时”、“一股股”。不时,经常来的。一股股,来的量大的,源源不断的。
②“变成‘烤鸭’”
出示:如果没有这些冷空气,一些地方的气温会居高不下,人们就要变成“烤鸭”了。
师:对呀,这些冷空气能让高温地区的人们感受到凉爽,不变成“烤鸭”。回忆一下,你在什么时候热得快要变成“烤鸭”了?(夏天的时候,太阳底下。夏天坐进太阳下的汽车;上体育课;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师小结:“烤鸭”这个词可真有趣,可见作者的语言是多么传神啊!把我们从“烤鸭”的命运中拯救出来的就是——西伯利亚冷空气。
师:这里的冷气,谁来读一读?这里的冷气多吗?谁来读一读,“多”哪个词?“不时”、“一股股”。不时,经常来的。一股股,来的量大的,源源不断的。
③小结: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白帽子,你发现了吗?作者在写调节气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冷也有冷的好处,它能够给我们送来免费的冷气,还能让我们不变成“烤鸭”。
④这个如果会发生吗?(不会)为什么?
交流:一直在施放冷气。对呀,这里的“如果……就……”也表示假设,作者用这个假设的办法来告诉我们这两顶“白帽子”能呼风唤雨,调节气温。(板书:调节气温)
⑤小结:瞧,这两顶“白帽子”尽管冷,但是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幸福,还给地球上所有生物造福。男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感谢“白帽子”的馈赠,读一读这三句话。
(2)“白帽子”还是自然资源的宝库。这个宝库里藏着什么宝贝?请你用笔圈一圈。
(1)交流;石油、天然气、淡水资源。(板书:资源宝库)
(2)师:孩子们,资料:淡水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别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海水,并不能直接利用。淡水资源在全球总储水量中只占2.53%,两极冰川淡水储水量占全球的70%以上。有人估算,这一淡水量可供全人类用7500年。
(3)读完这段资料,你能学着科学家的方法,用“如果……就……”来解释一下吗?如果就变红
出示:如果把南北极的冰全都融化成水,这些淡水资源就 。
评价:南北两极的淡水真多啊!南北极真好啊!
(4)那现在,你想对“白帽子”说些什么?
师评:这真是一座自然资源的宝库。女小朋友,我们一齐来介绍这座资源宝库。
(三)精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过渡:“白帽子”虽然是一个冰雪王国,但并不寂寞,出示:“白帽子”上有很多动物,如南极的企鹅,北极的旅鼠、北极熊……根据你的积累,你还知道南北极有哪些动物。()(指名三个)。你们了解的真多啊,想知道更多的关于南北极的知识可以去问问位梦华或者查查百度百科。因为魏梦华已经把你们说的这些动物都藏在省略号里了。这里的动物多种多样。(板书:动物多样)(省略号变红)
2.这些动物生活在“白帽子”上,作者称出示:它们是当地的居民,在两极快乐地生活着。
3.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小动物们快乐地生活着。还可能是 地生活着。)
交流:它们在两极快乐、自由、无忧无虑、悠闲地生活着。
它们是“白帽子”上的居民,把它们当作人来写,真有趣。
4.这段话很有趣,那你能用“如果……就……”接着往下写吗?
如果没有 ,这两顶白帽子就会 。
5.那如果没有这两顶“白帽子”,就 。
6.师:对,让我们一起来感谢这两顶“白帽子”给动物们提供的快乐家园。
三、深化主题,课后延学。
1.总结:课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两顶“白帽子”的特点和作用。如果你遇到这位作家位梦华,你还想问他些什么呢?
2.其实呀,作家早就告诉你了,有机会可以去读读:
阅读推荐:《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南极之梦》《美国随想与南极梦说》《南极属于谁》《冰雪世界的资源》《北极的呼唤》等。
3.那作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齐读最后一句话:“白帽子”戴在地球的两极,为地球上所有生物造福。
【板书设计】
地球的两顶“白帽子”
南极北极
冷
调节气温
资源宝库
动物多样
【教学反思】
今天,我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一节语文主题活动研讨课。首先我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组的四位语文老师,特别在百忙之中还抽空帮我磨课练课的陈校长,特别感谢裴校长的悉心指导。下面我来说一下我们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竞成课堂和课题研究来简单谈一谈。
我们竞成课堂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情智共生,核心要素是自主、灵动、生成。今天上的这节课《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它的特点是叙述灵活,语言生动,没有枯燥的术语,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地球上的南北两极,但是距离孩子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单(出示)。通过预习,读通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初步了解和感悟学习内容,并生成一些认识,产生一些疑惑,这就完成了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
在今天的第二课时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语言情境,在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抓住文字特点,关注表达效果,提炼表达方法以及资料对比等学习活动。从“放鞭炮”“免费冷气”“变成‘烤鸭’”“宝库”“居民”“快乐地生活”等词语,通过两次表达方式的对比,以及在教学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 就 ”,一步一步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扶到放,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教学目标,从而来体会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这也就是语用学视野下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了解“白帽子”的特点和作用时,能抓住各自然段的总起句进行归纳提炼,对每个自然段及对本课所学习的内容、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这也就是语用学视野下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指导策略,注重引导学生依托学习内容进行创意表达,以及习得的实际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