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第二批
申报书
主题类别 教 学
专题选择(可不选)
项目名称 基于“i+学习空间”的课堂实践与研究
项目单位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项目负责人 蒋 群 良
填表日期 2021年6月
常州市教育局
一、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 ||||
所属区域 或种类 | □钟楼 □天宁 □新北 □经开 ■武进 □金坛 □溧阳 (用■选择) | ||||
项目名称 | “i+学习空间”教学新模式的课堂实践与研究 | ||||
项目负责人 | 姓 名 | 蒋群良 | 出生年月 | 1967.10 | |
学 科 | 数学 | 职称/称号 | 中小学高级/特级校长 | ||
职 务 | 校长 | 手机号 | 13806111268 | ||
项目组 核心成员 (除负责人限10人) | 姓 名 | 工作单位 | 学 科 | 职 称 | 专 长 |
陈明珠 | 湟里中心小学 | 语文 | 中小学高级 | 管理 | |
范勤霞 | 湟里中心小学 | 英语 | 中小学高级 | 管理 | |
蒋 钘 | 湟里中心小学 | 数学 | 中小学高级 | 管理 | |
徐 丹 | 湟里中心小学 | 英语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 | |
吴如月 | 湟里中心小学 | 英语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 | |
王 萍 | 湟里中心小学 | 语文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 | |
蒋培华 | 湟里中心小学 | 数学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 | |
吕 卉 | 湟里中心小学 | 科学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 | |
董 莉 | 湟里中心小学 | 美术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 | |
崔含娇 | 湟里中心小学 | 体育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 | |
项目简介 (200字以内) | 建构互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形成基于“i+学习空间” 的线上线下整合的学习平台。通过“i+学习空间”实现校园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有机衔接,基于现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师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整合和创新,重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重塑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样态。以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科间统整、项目化学习、混合式研究,逐步对基于“i+学习空间”课堂教学进行实操性地研究和改进。 |
二、项目设计
注意: 1.按照提纲填写,要求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清晰。 2.本轮项目结项时间在实验区验收前,大致为2023年9月。 |
(一)拟解决问题(简要介绍拟解决的问题、拟实现的目标) |
拟解决问题: 1.现有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儿童合作学习的需求;2.儿童个性化需求和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3.儿童未来发展的需求和现行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 拟实现的目标: 1.发掘儿童优势智能的动力泵。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发掘每一个儿童的优势潜能,试图以学习时空为突破,建立“i+学习空间”——思维广场。 2.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思维桩。研究学习环境与资源选择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上,形成“i+学习空间”下的课程建构,注重教学流程的再造,激活儿童的思维。“i+学习空间”的教学流程也逐渐延伸到传统教室,建构起聚焦思维培育的“i+学习空间”教学新模式。 3.培育儿童关键能力的耦合器。设置课程目标,创新学习形式,致力于打造奔腾着儿童知识流、思维流、优势流的“i+学习空间”,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积累学习案例,形成特色。 |
(二)背景基础(简要介绍项目的外部背景与内部基础) |
1.为了满足儿童优势学习、个性发展的需求。我校地处农村,本地学生占60%,家庭环境造就孩子们思维模式固化、对生活周围的问题缺少敏感度和探索能力;同时对自我的优势能缺少合理的判断与发现;“i+学习空间”以“场”的效应激发儿童的问题意识、探索欲望、合作意识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最大限度地彰显每一个儿童优势潜能与生命的价值。 2.为重构学习环境,深化学习变革寻找引擎。传统学习空间布局固定式、标准化,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动支持不足;传统教学方式偏重教师单向示范传授、制约学生主动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传统学习内容以单一学科为主、更新滞后,学生创新思维受到局限。学习空间的重构,强调将学校中的各类学习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形成指向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的开放性、支持性、个性化、现代化教育环境,设计开放、多元、互动、交替、混合的学习空间,促进学与教的深度变革。 3.为深度学习的发生、高阶思维的培育探索路径。在构建和完善基础知识概念和基本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探究、团队合作等学习能力,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高阶思维。“i+学习空间”的打造,希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发展,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学习空间的重构,以支持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学与教方式变革和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
(三)重点任务(简要介绍围绕目标计划完成的主要任务) |
1.建设学校“i+学习空间”的场景样态。确定设计理念、目标以及建构“思维广场”的体系与方式,用“思维广场”的建构撬动学校校园物型空间的再造、促进学校内涵的深度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文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发展。 2.形成儿童“i+学习空间”的学习平台。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和时代的召唤,建构混合式学习平台,聚焦学校育人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重塑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样态,成为区域混合式学习的智库,促进学校人工智能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多元建构。 3.发展教师基于“i+学习空间”的设计素养。以项目为引擎引领教师成为课程学程的设计师、学习场景的规划者、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学习行为的引领者、学生发展的支持者,以一个全新的视野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设计思维,课程开发能力和创新素养培育能力。 4.助推儿童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提升。以学习空间重构在载体,促进学科间统整、项目化的学习、混合式的研究,营造混合式、数字化、主题化的学习生态环境,全境、全员、全程激活儿童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 |
(四)实施方案(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2000字左右) |
一、以点带面,构建多学科的研究学习圈 1.由青年技术骨干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向全校教师辐射,进行多学科联动研究,实现经验共享,智慧生成; 2.以数学学科为重点开展研究,逐渐向语文英语学科渗透; 3.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把脉,评估,培训,以促进项目研究及时把握好研究方向,通过对物型空间和物型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代表文献的研究,进一步把握物型空间和物型课程的基本内涵、理论架构和实践原则等,和当下最新理念和技术融合,进行创新性研究。 4.形成相关研究制度,每学期一次全体例会,每次培训都进行精心组织,写好培训反思,第学期一次技术沙龙。 二、多元尝试,探索“i+学习空间”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样态 1.创构时时可学的探究间 “i+学习空间”中的“i”不仅指全覆盖的互联网环境internet,更是指向个性individual、服务instruct、资源inform、创造inspire,“i+学习空间”为此设置了6个“研究探索空间”,均为开放性的探究空间,由团队协作区、互动学习区、自主学习区三个区域组成。每个研究室由教师提前制定“拓展研究任务”,明确研究任务、目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然后由一名或多名学科教师组织开展拓展性主题的讨论,不参加讨论的同学在自主学习区进行查阅资料或书籍。学习空间做到无线网络全覆盖,并配置交互式平板、短焦投影、彩色涂鸦板和可以任意组合的桌椅等创意设施,为孩子们打造宽松,舒适的交流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开放式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2.编织人人参与的学习派 一是开设思维铺子。半封闭半开放空间的结合,使学生每天可以在线学习、阅读交流、自主作业,可以查阅资料、撰写心得;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那就是设立四节学习链:问题抽屉柜——知识集装箱——探究钥匙扣——分享展示台。打破年级限制,不同年段的学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进行混合式学习,实现思维方式的突破。 二是设立魔法集市。每周一次,学生可以选定老师提供的主题菜单,也可以围绕自己喜欢的问题,在主题学习的大模块里拆分出了三个类型的主题学习:学科拓展类、跨学科探究类以及个人发展类。学生根据问题、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式选择,在学习的魔法集市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兜售自己的学习妙招。 3.建构指向高阶思维的学程群 (1)基于“i+学习空间”的学习流程构造。进入情境场、生长问题包:学生可以一个人或和小伙伴一起走进学习情境场——思维广场,学生通过观看相应的书籍和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认知疑惑;制订任务单、选择脚手架:师生共同合作制订一份基于课程教材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思维广场学习任务单。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内容和方式的“脚手架”。生长思维花、结出成果串:“i+学习空间”开放式学习空间,课堂组织转为小班制、分组式,学生在“探索、假设、验证、展示、再探索”过程中自主讨论、交流沟通、开阔视野、历练思维、澄清疑惑。 (2)基于“i+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建构。在教学中能够采用正式与非正式、结构与非结构、线上与线下、学科内与学科外等多种模式结合起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媒体的作用,强调平台分享的效果,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课堂教学范式。 (3)基于“i+学习空间”的学习群落荟聚。可选择性的任务或主题的课程群、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荟聚的教程群、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学程群的整合融入,让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中,有利于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反思,提炼“i+学习空间”的学习策略 1.总结不同情境下“i+学习空间”教学实施策略和实践范式,分类提炼不同的教学流程。 2.探讨“i+学习空间”环境下不同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 3.反思“i+学习空间”学习新模式下实践中的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 四、开发积累,建设“i+学习空间”模式下的教程群 (1)“i+学习空间”环境下课程开发资源群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实时统计与分析、集成管理、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课堂翻转、课程活动与技术环境的高度融合、共享资源、个性化课程设计等,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2)支持“i+学习空间”环境下教学平台群的建设。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技术,形成教学平台开发利用的学习群。 (3)建设支持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研究提升的学习资源集。通过网络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来服务于教学工作,为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支持,使学习资源无限扩展。
|
(五)创新之处(简要介绍特色和创新) |
1.开发和整合学科课程。基于“i+学习空间”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空间的建构,开发和整合形成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深化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建设,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多样化,基于个体适应的自主学习、基于讨论互动的合作学习等,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2、相互支持的教师同盟。针对“i+学习空间”的教学内容更新快,时效强,角度多元,促成了学校同一学科间以及不同学科间多种形式的“教师同盟”。有相同学科的多位教师共同备课,针对同一主题发挥集体智慧,博采众长,实现脑资源共享以达成共识;不同学科的教师选用不同的教学主题同时教学,以实现相同教学目标强化或不同教学目标的互补。 3.新型的学习关系的建立。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基于网络平台构建云端学院和开放式线下学习空间,建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和伙伴式的新型的生生关系;在平台上由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多样式地参与学习;课后作业呈现分层式自我反馈式学习,由教师和伙伴共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平衡化发展。
|
(六)预期成果(简要介绍成果形式、预期社会效益等) |
1.实践成果 (1)全新学习空间——“i+学习空间”的创设。 (2)基于“i+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空间的课程设计。 (3)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网络学习平台的建构与设计。 (4)儿童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5)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2.理论成果 (1)指向高阶思维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流程架构。 (2)引导发现学生优势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2)形成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基于“i+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经典教学案例和专题论文。
|
(七)项目保障(制度、管理机制) |
1.项目措施 本项目推进的基本思路概括为三点:顶层设计,立体建构;上下联动,点线成面;内容统整,资源共生。 (1)顶层设计,立体建构——基于研究内容进行立体建构,从设计主体、空间连续体、实施模式体三位一体进行立体建构,与学校文化、学校物型环境、学生学习同频共振,确保适切每一个儿童。 (2)上下联动,点线成面——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联结、课内课外的互动式展开、正式与非正式的样态的打开,实现主题的点——流程的线——实践的群,多元推动整体推进。 (3)内容统整,资源共生——基于多元智能、深度学习理论,基于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思维,校内外资源整合联动,从课程到课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建构“思维广场”实践体系。 2.条件保障 项目负责人是多年一直在一线的资深校长,经历了国家课程改革的各个阶段,学校作为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理事单位、中央电教馆课题单位、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单位、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学校、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集体,更对项目的实施有着扎实的基础与厚实的资源。 物质保证。学校物型空间的全面升级将投入五百万,届时“思维广场”所开启的各场馆的建设、平台的研发和完善、课程资源的丰富都将奠定基础。 师资保证。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先后有二十一位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有五十多位老师的课例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为课程实践形态的创新、课程结构的不断完善、课题的研究充实扎实的师资力量。 专家保证:中央电教馆、中国家技术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电教馆等高校已表达支持意向,我校将主动加强与新技术、新平台的联建,得到观念上的引领、师资上的援助和技术上的支持。 时间保证。项目组设立了“教科研日”制度,每月开展活动。以课程咨询、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说课、课改沙龙、校长讲坛、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活动形式。 制度保证。制订了“i+学习空间”课程月、“i+学习空间”学习日,构建了课程研发积分制。学校为了鼓励项目组成员积极开展工作,开辟了考核“特区”,拨出专款对项目运行提供保障。 经费保证。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学校每年都投入二十多万元作为科研的专项经费。 |
三、审核意见
申报 单位 意见 |
申报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所属 县级 教育 行政 部门 审核 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市 教育 行政 部门 审核 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