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草坪——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的建构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校园的学习空间由校园整体环境、建筑以及其他与学习相关的各类场所和设施构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学习空间承载着特定的校园文化及其精神。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办学条件的变化、教育范式的转变以及新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推动校园学习空间的模式研究和试验,并提出了相应的新的建构模式。
多年来,尽管人们认为校园的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各种设施的陈列)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但人们总是对现有的校园环境习以为常,想当然地认为“现存的都是合理的”。而且,对于学习空间的设计,不同的学科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和研究范式,研究的对象也存着很多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野,构建一个宏观的框架以评估现有的各类校园的学习空间。当然,这一框架的实施并不是要重新建设一个新的校园,而是用以改进现有的校园学习环境。因此,该框架应该重新审视并整合校园中各种可能的学习场所,把整个校园作为一个与学习经验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空间,我们称之为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
在该框架中,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内发生,而且可以发生在校园的任何角落。学习空间连续体有两个极端:完全非结构化的自由交流(自我指导、非正式学习、开放空间)和结构化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导、正式学习和封闭空间),其他的学习场所则处于这两个端点之间。该框架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离散的封闭的学习空间(课堂)。学校各组成部分是紧密联系的用于促进学习的空间网络,校园的每个位置都有可能支持学习,无论是咖啡厅、走廊还是庭院都被纳入到连续体中。在这个连续体中,包容着不同的空间形式、共同体成员和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演讲厅是最为典型的讲授式的教学环境,所有的成员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内容完全围绕着演讲者设定的主题展开。在这样的环境中,讨论的机会比较少,大多数是由教师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播,内容系统而有条理,通常传授一些已成定论的观点或者专家的权威之言。草坪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没有屋顶和边界,学习者往往为一个偶然出现的思想进行交流与讨论,内容离散,思维跳跃,没有任何预设的框架,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固定结构的学习空间。与这两者不同的是,一些学习空间介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间,它们与前两者共同构成校园学习空间的连续体。
教室是最接近演讲厅的学习空间。教室的空间安排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传统的教室具有与演讲厅相同的结构,课桌采用秧田式的排列方式。而研讨型教室是一般教室的变式,这种教室容纳的人数并不太多,往往采用马蹄形或其他排列方式。研讨型课堂以协作和讨论的学习方式为主,但讨论和协作的主题则主要由教师设定,所以仍然是一种支持正式学习的学习空间。
处于连续体另一端的咖啡馆和餐厅也是学生日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西方科学史和思想史上许多重要的思想都是在咖啡馆中诞生的。爱因斯坦年轻时常与好友在一间叫“奥林比亚”的小咖啡馆聚会,他们把他们的聚会地点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
与处于连续体两端的场所相对应的是,居于当中的实验室、教学楼大厅、图书馆、学校博物馆和艺术馆等是校园学习空间设计最需要考虑的部分。现代实验室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传统的理化生等学科的范畴,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学科的实验室大量涌现。作为学习空间的现代实验室,具有以下发展趋势:首先,实验室突破学科的壁垒,跨学科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仅实验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实验室本身的设计也需要更多地考虑相关的因素,便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协作。第二,实验室功能需求更为广泛,要适合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要适合介绍、演示、练习,还需要适合探究、制作、团队协作、独立工作等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应用。实验室将同时是教室、研讨室、工作室和资源中心。第三,实验室需要更加方便地使用,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使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这些需求使得实验室的设计由原先的单一学科的考虑变成更适应多学科协同工作。因此,实验室的空间需要更加灵活,能够方便地进行拼接和重组,信息技术也将更多地应用于实验室中,实验室的布局更加舒适,更有吸引力,实验室的管理也要求更加人性化。
由于基于项目的学习越来越多,对图书馆支持、服务学习的要求也使得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有了新的范式。作为学习空间的现代图书馆代表了新兴技术与传统资源所有可能的结合,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学习场所(教室),而是一个提供丰富的服务和独特的知识获取及建构体验的学习中心。新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布局,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并设置了诸如学生写作中心、小组学习教室和社团活动场所等小型多功能室和大型的聚集空间。这一变革使得作为学习空间的图书馆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的学习研究活动。
教学楼和办公楼宽敞的大厅和走廊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环境。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课外交流和协作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空间来阅读、学习和交流等等。教职员与学生可以利用该空间在课前或课后会面,这一不同于课堂交流的方式将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除此之外,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一空间来完成某些小组活动。
在学习空间连续体中,学习者可以在校园内的许多地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活动。从结构化的课堂到校园的各个空间,包括图书馆、教师办公室、走廊和公共通道、咖啡厅等等,都是潜在的学习空间。下面是三个比较典型的学习空间案例。
(一)研讨型教室
研讨型教室强调学习空间的去中心化设计,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通常课桌和椅子可以灵活排放,教室拥有多个圆桌,每桌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名学生组成。研究表明,研讨型教室是个友好、舒服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环境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更为通畅,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学生能够完成远远超过他们独自工作的工作量。
(二)信息共享(协作空间)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信息共享、互动协作的学习空间。以图书馆为例: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包括功能区域、桌椅及相关设施)必须是灵活的,以鼓励不断变化的学习模式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把学生、教师、图书管理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紧密联系起来,为面向学生个人的、小组团队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提供支持。图书馆更新以后,学生们更愿意到图书馆,并通过选择不同的空间区域完成各类学习项目。
(三)生活—学习空间
基于“把生活带入学习,把学习带入生活”的理念,通过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将生活设施与学习整合,可以把部分学术工作转移到学生生活区域。如将学生宿舍的一部分生活空间设计成特定的综合学习社区,内有教室、会议室和个人学习空间。
研究发现,对于学习而言,在舒适、开放、柔和、有吸引力的环境中更能够促进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几乎没有物理障碍,学生“感觉到更多参与的责任感”。另外,研究表明,使用生活学习空间的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自习或集体学习,而且更加勤奋,往往直至深夜。学生表示,在这种学习空间中,他们感觉就像在家里,能够专注于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学习空间扩展了他们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认识,那些习惯于在这样的空间中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讨论、小组活动的教师认为,在传统的学习环境里无法完成同样的任务。
当前校园学习空间的构建存在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在学习成为可能,也使得物理空间可以得到不同方式的应用。但是,校园学习空间的模式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旧的物理和空间架构延续至今。一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是按照旧的思维方式设计校园空间和设施;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也不愿意在日常教学中作出变化和调整。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良好的学习空间不应只是一个奢侈品,而是学习的必要因素。我们应该如同认真选择课本一样选择椅子,像设计课程一样考虑学习空间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