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理论学习(袁琴)
发布时间:2021-11-0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袁琴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等重要内容。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小学德育工作需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小学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学校应在保证一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保证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如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廉、耻”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夫子德育内容的精髓。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对国家、对父母、对他人以及对自己。当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如拜金主义、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集体意识淡薄等。这些现象及问题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盲目提出各种形式主义口号,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德育工作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德育开展途径选择也不够科学等。从本质上来讲,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科学的文化引领。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