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研究小结(刘晔妍)
发布时间:2021-11-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晔妍

在小古文教学中,鉴于小古文的特点,读显得尤为重要。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小古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加深小古文理解、培养学生语感素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提出严格的要求,避免以理解字、词、句为核心,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分析、讲解,力求精准,为了一棵树放弃了大片森林。更有甚者不能读准字音,不能准确断句,搞得读不成读,诵不成诵。只有在朗读、诵读中才能把握节奏、寻找语感、体味语境,才能读通读懂课文,才能熏染情感、汲取智慧,才能积累运用语言。比如:《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课文的朗读,可以体会到辩论的语气、语境,可以学到辩论的方法,积累到生动的语言。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文化素养。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解题走近背景字句分析——串讲翻译——背诵记忆的小古文教学模式应当打破,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广阔的视角反思小古文教学。在小学教材中,小古文的选编一般短小精悍,意蕴深远。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口语生成点。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知识点或矛盾的聚焦点展开说写训练。如《伯牙绝弦》一文中关于“知音”的认知,又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关于“日”远近的焦点。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巧设悬疑,以说写深掘文本意蕴。如《学奕》“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此真乃为是其智弗若与”?还如:在《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学生自会感兴趣。课堂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这些靠的是教师灵活高超的驾驭,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而用当代视野解读文言文,打破小古文与生活之间的屏障,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小古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这真是激活课堂的良策。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把握小古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小古文学习的能力,提倡学生读全文、读整本书,鼓励学生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写课本,撰写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两小儿辩日》日远近的科学依据等展开的阅读。又如《学奕》拓展延伸,体验快乐中出示文言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这样的引导,引导学生读全文,甚至读《世说新语》整本书。也可能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置履》、《自相矛盾》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有紧扣课标、贴近教材、联系现实,才能让拓展延伸真正为小古文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