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研究小结
新课程选入古文是一种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为了适应小学生认知水平,所选的也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古文。低段的阅读资料选用《三字经》一类的经典诵读篇目,中段选用寓言故事及状物、趣事的小古文,如《雨》、《芦花》、《乡村》等,篇幅不足几十字,甚为短小;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高段难度逐步增加,如《学弈》、《两小儿辩日》都是上百字的小古文,故事情节较为简单,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历程,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小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老师可以抓住教育的契机,利用儿童时期较强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为之后的语文学习与素养积淀打下扎实的基础。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以及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小古文篇幅短小,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本蕴涵的意义和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完成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叙事性文本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致内容,描写性文本需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描写对象的特点,说理性文本则需要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并交流文章蕴含的道理等。学生从对内容的概括提升到对蕴涵意义的认知,也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