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11月份理论学习
发布时间:2021-11-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陶欢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发挥语文人文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文章将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主观 能动性四个实施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现状 尚待厘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 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学形式刻板僵化,学校和家长更加关 心的是学生的分数与排名,这在某种层面上是一种功利性、虚 伪性的教学。教师在日常上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语文学科的 工具性,而人文性功能日渐缺失。其次,教师的教学传统思 维和审美能力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我国学科育人的培养目标 从强调“双基”到优化版的“三维目标”再递进到升级版的 “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 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断进阶和深化的。但是许多教 师现在仍然受到“双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过度强调知 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用自身情感去理解体悟的部 分,从而很难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语文课程标 准对阅读审美教学的部分陈述过于宏观,没有做到对具体的 实施内容进行清晰阐述,即便有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审美鉴 赏能力的重要性,但因为受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审美教学内 容也呈现零散性、无序性,这很难做到科学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审美教学对策探究 

(一)创设品读情境,培养主体意识,体会美 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的 建构,需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念来培 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以达醍醐灌顶之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 善于激活学生大脑皮层的表象,启发他们身临其境进行想象。 例如,在教学《小池》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诵,并且加 入动态的泉水声或者琵琶配乐,营造一种和谐静谧的环境, 给学生充分的审美体验,满足他们对美的需求。在静态和动 态的有机结合下,衬托出小池独特的魅力。在发达的多媒体 时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帮助 学生回忆、感受情境,激发他们体会美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捕捉细节,理解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 应积极践行让生生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所学文本的 交流与讨论中受到启发。大家在发表个人的见解与感悟时,可以为旁听者提供灵感,从而以更发散的思维角度来欣赏审 视文本内容。再灵活迁移到个人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思想 上得到升华以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循环往复的教学流程会收 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与文本对话,激荡情感,欣赏美 “对话”的方式可以使彼此的精神和心灵得到最大程度 的慰藉,它所提倡的是共情交流,并且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一种内化情感、不断体验和感 悟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重对话的 方式,引导其在课堂中进行师生对话、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等, 通过交流与碰撞激荡学生的思想感情,增强其对文本所蕴含 的美的理解来打造富有美感的课堂。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想象美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培 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它好比源头活水,会给学生源源不断 的能量来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让学生发挥发散 思维,对脑中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将平面化的知识通过 触景生情、迁移体会的方式在脑海中建构立体网络,形成全 面深刻性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感知文本。 例如,在《咏柳》一诗的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向学生 们呈现出柳树的形象,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去想象他们 心中独一无二的柳树。并可以通过语言、图画等形式表达出 来,展示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都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个性 特征,这便是想象创造的魅力。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小学语文阅 读教学阶段,重点是启蒙学生对美的感悟与认知。教师通过 “春风化雨”的方式可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 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