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笔记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脍炙人口的典故"孟母三迁"则鲜明地论证了此观点,因此,现代社会的学校、家长、老师必须明确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力求为孩子的发展做好第一手的准备。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关键性基础课程,以其独具文化色彩的语言讲解形式,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性格和文化底蕴的形成,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感悟世界均有着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判断。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较大问题,学生不但无法感受到语文之趣,而且开展审美教育的路途更是问题重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不连续、断层的,大多数教师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立于督导者的地位、面朝应试教育方向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机、兴趣以及个性的发展,同时根本不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而且令人十分头疼的一点,即为某些教师片面认为审美教育完全偏离教育目的,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毫无作用,因而在此思想的诱导之下,更加忽略了审美教育的施行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步而行的,将良好的审美体验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便于学生与阅读素材能够有效交流,从而在阅读的历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积极践行让生生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所学文本的交流与讨论中受到启发。大家在发表个人的见解与感悟时,可以为旁听者提供灵感,从而以更发散的思维角度来欣赏审视文本内容。再灵活迁移到个人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以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循环往复的教学流程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它好比源头活水,会给学生源源不断的能量来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让学生发挥发散思维,对脑中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将平面化的知识通过触景生情、迁移体会的方式在脑海中建构立体网络,形成全面深刻性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感知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