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定义的窄化
对于小学劳动教育的定义,可以将其拆分为两块 :一是劳动,二是教育。对于劳动而言,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等各种形式的劳动;对于教育而言,包括使小学生掌握与劳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劳动的过程,获得正确的劳动方法 ;培养正确的劳动习惯和态度。然而在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定义却往往被窄化。
1 . 有育无劳
劳动教育在小学实施过程,往往将劳动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 “劳”只是形式,目 的 是 “说教”。小学劳动教育的定义被窄化成旨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道德教育。在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同德育、美育的实施一样,往往容易陷人“智育”培养方式的误区。小学劳动课被上成“劳动知识讲解课”“劳动人物宣讲课”,想通过知识的传输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仅仅做到了劳动教育的“育”,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劳”,这是对小学劳动教育定义的窄化。劳动教育相对于智力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实践”,如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做到“有劳”是劳动教育的关键。
2 . 有劳无育
相对“有育无劳”,“有劳无育”则是另一种极端,也是对劳动教育定义的窄化。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小学劳动教育停留在成本较低的值日、大扫除,节假日的社会劳动;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劳动教育被窄化为做家务。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样“有劳无育”的教育形式都是对小学劳动教育的窄化,都不利于小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态度,都不利于小学生对于今后生活所需要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都不利于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对于劳动教育,劳动实践是基础,但是基于劳动实践的教育也同样重要。
3 . 有 “体”无 “脑”
对劳动教育定义中劳动内容的窄化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对劳动教育定义中劳动形式的窄化——将体力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形式。将劳动教育中的 “劳动”归结为值日、做家务、进社区大扫除等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忽视一些富有创造力的“体” “脑”结合的劳动,如设计环保标语、体验民间工艺、职业体验等。对于劳动形式的窄化,会使劳动教育出现异化,混淆学生头脑中的“劳动”,从而对于劳动、劳动分工、劳动价值等相关观念产生偏差。因为不管是“体力劳动”还 是 “脑力劳动”,都是劳动,都有劳动价值,都值得学生去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