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十一月理论学习(李玲)
发布时间:2021-11-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玲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育的必要性,倡导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实践能力。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能够寓教于乐,拓宽劳动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中小学少先队员虽然是学生中的代表,但其价值观、道德观念还处于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少先队改革的背景下,少先队组织需要结合学校特色,促进少先队劳动教育活动标准化、时代化、专业化、系统化,不仅能够培养少先队员的劳动精神,使其乐于奉献,还能够提高少先队员的劳动素养,帮助其强身健体,继而培养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这是乌克兰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地位的界定。我国自1958年以来便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教育的方针,但从实践中来看,劳动教育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压迫与限制。同时,随着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青少年十分缺失来自家庭教育的劳动教育,导致社会中出现许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高分低能儿”。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有失偏僻,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育人价值,致使青少年劳动观念淡化、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行为形式化。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崔进队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人才。为此,少先队组织应贯彻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一系列工作,从精神和实践两个层面,培养少先队员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是一育人活动,也是一种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形式,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够拥有顽强的劳动意志,能够珍惜劳动成果并主动创造劳动成果。劳动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学生参与户外劳动活动,而是通精神及实践层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积极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的职责,使学生意识到劳动、技能的价值,继而提高学生劳动创造的意识。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学科教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探索、创新劳动技能与智育、主动承担自我劳动及家庭劳动与德育,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以全科思维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教育形式。

   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够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应当从创新的角度分析劳动教育,因此应当突破传统体力劳动教育的限制,将创新与创造的思想融入劳动教育中,才能够使学生在生产与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积极思考劳动技能创新的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人才。同时,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