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毛蒙荦)
发布时间:2021-12-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毛蒙荦

  今天,我们学校的王萍老师所上的《伯牙鼓琴》,令人颇有感触。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朋友。走进王老师的课堂,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深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王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理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王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整堂课引导朗读不下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王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实、有效。

  此外,王老师还出示了“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一身长袍,羽扇纶巾的弹琴之人,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穿着之人,就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将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帮助学生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 ,经王萍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动了全体学生的心弦,让大家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王萍老师在 《伯牙鼓琴》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