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要: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要关心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心得体会:
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即使有也只是朦胧的,不具体的,它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课文本身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修养,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总会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要使学生充分感受美,教师在上课前应作细致认真的准备,备课时要挖掘出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并加以整理,然后把整理出来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贯穿到授课中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愉悦,是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共享的一种心境,一种现实的感受。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