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课堂教学,深化劳动观念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每一堂课都可能为劳动教育提供用武之地。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抓住关键词句。如二年级下册的《千人糕》,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叫千人糕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制作千人糕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很多人的劳动。“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让学生懂得看似平常的东西其实也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
2. 有感情地朗读。《田家四季歌》是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向学生传递劳动观念,教师可以用播放音乐、示范朗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儿歌,让学生在儿歌中体会劳动情感,深化劳动观念。
3. 借助课文插图。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大多会配上与之相符的插图,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能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竹林、房前屋后鸡觅食、屋后河中鸭嬉戏、门前院落晚餐、秋夜歌声入梦”这几幅画面,没有乡村生活体验的小学生不一定能联想出画面的和谐美好,但通过课文几幅插图,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体会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
4. 拓展课外阅读。为了深化劳动观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给低年级的学生推荐《超级小厨师》《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绘本;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关于劳动的名言警句、古诗、名人故事等去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劳动的非连续性文本,了解劳动的方式和技巧,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为以后的劳动实践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