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教育教学,还应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我国优良传统的传承,甚至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应该重视对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让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工作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劳动教育;途径;探索
一、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理念
1.树立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为人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所以在对少先队员实施劳动教育时也应该注意先从观念上对其进行教育影响,让少先队员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意识,尊重劳动并愿意主动参与劳动。而且在对少先队员劳动教育时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情况,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对少先队员进行教育。其实对少先队员进行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让其进行劳动,而是对其进行培养,让少先队员实现全面发展。
2.纠正错误的思想
在小学的教育中,很多小学并不重视对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甚至有些学校对劳动的定位都产生一定的偏差。有些学校将劳动变成对学生的惩罚,有的学校将劳动定位为一种技能,还有的学校将劳动定义为一种娱乐。这种对劳动不正确的定位,会影响对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实施。将劳动定位为一种惩罚,会让少先队员产生劳动的抵触心理,会从内心深处厌恶劳动;如果将劳动定义为学习的一种能力,显然没有将劳动正确的意义以及地位凸显出来,不能让劳动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将劳动定义为一种娱乐,就会导致少先队员在劳动中没有目的性,缺少组织感,甚至缺少劳动的意识。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觉得劳动是生活希望的体现,并不是一种惩罚,并培养少先队员热爱劳动的品质。
3.利用劳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团结协作能力
很多少先队员在价值观念里缺少集体观念,也没有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思维,但是少先队员的观念也是最好培养和建立的。在对其进行教育时,首先应该让少先队员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学会尝试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其实少先队员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在对少先队员进行劳动教育时也是如此,要让其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要让其知道团结协作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以及意义。而且对少先队员进行集体劳动教育,还有利于少先队员社会性的培养,让其学会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以及相互合作等精神。所以,对少先队员进行劳动教育,不仅能实现少先队员的全面发展,还能让少先队员以后更适应社会。
二、新时期对少先队员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
1.促进少先队员发现劳动的重要价值
以新时期为背景,虽然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工作,希望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让少先队员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其不再抵触劳动,但是在与少先队员交流以及互动中可以发现,他们还是更喜欢教师、公务员以及医生等行业,对于一些技术性工作岗位以及农业科研类的岗位却很少有人提起,这也是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对少先队员产生的必然影响。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少先队员对劳动的喜爱度逐渐降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说明现阶段的劳动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结合新时期的时代背景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学生喜欢上劳动。
2.促进少先队员形成劳动的素养
在新时期,不能只对少先队员实施劳动技能的培养,影响少先队员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培养少先队员的劳动素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态度、能力以及习惯。作为培养少先队员劳动素养的三个重要方面,将具体的行为以及一个人的心理想法表达出来,所以应该让少先队员感受到劳动实施的价值,加强少先队员对劳动的认识,让其能够崇拜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所以劳动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想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劳动能力展现出来,最基础的就是要让学生先掌握相应的技能,之后让其不断地进行劳动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养成劳动的习惯,学生的劳动意识才会得到提升,利用这样的培养方式,在不断培养和影响的过程中,学生的劳动素养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3.促进少先队员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基础知识教学,在劳动教育中要求少先队员要学会相应的技能,并且理解劳动实施的真谛,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劳动中,这对少先队员的综合能力提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在新时期下,一些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的主要课余时间,学生并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但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所以在新时期下,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促进少先队员个人素质的提升
对少先队员实施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针对劳动的内容进行沟通协调,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得到促进,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过程中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见识到更多生活化的内容,见识到更多自己以前没有了解到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乡间,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和认识农作物,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的辛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资源的价值,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学会珍惜粮食,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
三、实施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途径
1.明确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目的
现阶段,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有很多家务等工作都可以用机器人代劳,在这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因为具有劳动精神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在对少先队员实施劳动教育时,应该确立劳动教育的目标,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劳动教学的大纲为基础,并结合少先队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实施。在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该确定好教育的长期、中期以及短期目标,并根据制定的目标作出详细的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实现每一期的目标,将对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确定科学的教学途径。例如,在对少先队员进行劳动教育时,短期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少先队员学会做家务、整理物品等;中期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少先队员学会做家务、修理简单的小物品等复杂一些的劳动内容;长期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少先队员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主动进行劳动,在看到相应的、自己能够做到的劳动内容时主动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完善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内容
现阶段的教育中学校更应该重视“五育并举”的教学方式,将“德智体美”的教育转变成“德智体美劳”的教育,重视对学生劳动的教育。在对少先队员实施劳动教育时,教育会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开展,一般是按照纵向以及横向两个方向进行教育的开展。例如,在教育少先队员做家务劳动时,在纵向的方向上进行培养,就要求针对少先队员的年级不同,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在横向上进行培养,就是针对每个年级的少先队员都要开展丰富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少先队员,教育其学会洗碗、扫地就可以了;针对六年级的少先队员,就可以培养其进行炒菜等更多的家务劳动。所以,在对少先队员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根据其年龄以及实际情况,对教育的内容进行计划实施。
3.培养少先队员合理的受教育心态
少先队员生活的环境远远优于六七十年代的人,老一辈小时候更多的是劳动,但是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是玩电子产品,在富裕的环境中孩子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更多地觉得劳动是在惩罚他们,因此抵抗劳动,只愿意享受生活,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个人以及国家的发展,所以要调整学生的心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仅包括手工劳动,还有实际的家务劳动等。在对少先队员进行劳动教育时,最开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般都很高,但是如果在参与的过程中遇到较多的困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下降,甚至是觉得厌烦,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给予教育工作,帮助少先队员克服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劳动活动中的自信心,提升少先队员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其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懂得劳动的美好,让其懂得劳动人民的伟大之处,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实现对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实现对少先队员的全面教育。教师还可以与家长互相配合,培养少先队员热爱劳动的品质。在学校,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收拾自己的位置,比一比看谁收拾得更快;在家中,可以让家长将家中的家务假装成为游戏,激发孩子参与家务的兴趣;或者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孩子在做家务之后会得到自己的报酬,让孩子体会到做家务的快乐。在得到报酬后,孩子还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4.考核少先队员接受劳动教育的效果
在新时期背景下,不能再以以往的评价方式对少先队员的劳动学习进行评价,不能再依靠考试等方式了解少先队员的劳动学习效果,应该从劳动实际过程中学生的劳动实施情况、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参与劳动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学生劳动教育效果的考评,主要考评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劳动意识。这种评价工作的实施,可以对学生的劳动学习情况做出最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四、结语
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对于少先队员未来的发展来说特别重要,可以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在多方面实现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其具备较为优秀的社会生活技能,实现其社会适应力的提升。现阶段,重视对少先队员的劳动教育工作,是实现少先队员正确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对少先队员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随学 .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09).
[2]何辉 . 劳动教育: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重要的一环[J]. 教师,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