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研究总结(钱春霞)
发布时间:2022-01-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钱春霞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学生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农活儿”,身上的“土味儿”越来越淡了。他们不懂播种五谷,不懂饲养家畜,缺乏对劳动的体验和正确的认识。因此,组织学生开展农事实践,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成为我校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经典诵读中感悟劳动精神

我们认为,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启迪智慧,更加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正是我们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会使劳动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感受劳动的艰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流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又如《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诗人白居易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刈麦者的辛劳、拾麦者的悲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尊重。

(二)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如《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范成大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两首诗词中都有对孩童从小参与、学做农事场景的描写,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二、在主题活动中养成劳动意识

(一)让试验田称为探索的乐园

“小种植大学问”主题实践活动是我校颇具“乡土味”的活动,一直颇受学生们的欢迎。学校甬道旁的空地被用来做试验田,每个班都分得一块属于班级自主支配的劳动基地。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简单农具的使用方法,学习翻地播种、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种哪些品种作物、每天由谁负责管理,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决定。班级之间开展竞赛,看看谁的作物长得好,这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劳动意识。每年一次的收获节是学生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展示劳动果实,分享劳动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

(二)让教室成为菜园、花园

“小种植大学问”主题实践活动也让教室成为种植的天地,成为绿色的空间。有的班利用废弃的油桶、可乐瓶做成花盆,培植出了绿油油的菠菜、韭菜;有的班级在旧木箱里种出一棵棵粗壮的芹菜,有的学生查阅资料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在茶杯、罐头瓶里做蒜黄、豆芽培植试验,居然大获成功。来我校听课的老师一进我们的教室,纷纷夸赞我们的教室是菜园,是花园。

小小的种植空间,成为学生探索农业知识的乐园。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是劳动创造了一切,明白了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道理。

三、在劳动技术课上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劳动技术作为国家课程,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我校积极探索将这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力求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明确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目标,是学生形成劳动技能的前提

我校依据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和学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劳动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面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常见的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2)了解当地常见农作物、果树、花卉等植物栽培方法。

(3)知道鸡、鸭、鹅、兔、猪家禽家畜饲养简单知识。

  (4)了解当地特色工艺品葫芦烙画、满族剪纸等描画、烫烙、裁剪、编织的知识。

  (5)了解一些现代化文明生产、绿色生产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农业科技信息。

  2.能力目标

  (1)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2)初步掌握葫芦烙画、满族剪纸、编织技术,能制作简单的制品。

  (3)初步掌握当地常见农作物、果树、花卉等植物栽培技术,能饲养常见的小动物。

  (4)学会农具、木工、五金工具等常用工具的使用;能进行简单的识图和制图。

  (5)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认识到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光荣义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4)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锤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遵从劳动技术课程实施原则,是学生形成劳动技能的关键

1.坚持实践性原则

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学校除开辟试验田、开放教室为学生创设实践场地外,还求得当地镇政府、村委会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场所。传统手工艺作坊、民俗旅游户、花圃果园都成了学生开展实践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坚持技术性原则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更是劳动技术课最基本的任务。在劳动技术课上,无论是生活劳动或生产劳动,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坚持创新性原则

劳动技术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劳动技术课教学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4.坚持自主性原则

面向全体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更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性别差异、兴趣差异都会使学生在选择实践学习的方向上、劳动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师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并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培养特别的劳动技能。

 总之,教育少年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培养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要承担起这份主体责任。我们要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道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