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一月份研究小结 李春香
发布时间:2022-01-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春香

                           一月份研究小结

五育并举突出劳动教育之价值《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发后,地方、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呈现新景象。但我们也发现,有些人对《意见》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不利于《意见》的准确贯彻,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当下,劳动教育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厘清,以求形成共识。

一、五育融合与坚守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

《意见》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五育必须融合,既是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五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也因为融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形成育人的合力,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建构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五育既要融合,又要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不能消弭五育各自的边界。

《意见》也指出了这一问题——“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弱化。这说明,忽略甚至不自觉中掉了劳动教育是极端错误的。

当下,融合的呼声很大,而对坚守劳动教育应有的边界、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功能,相对来说关注不够、研究不够、落实也不够。对五育融合与发挥劳动育人独特功能关系把握不够全面和科学,导致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一是将劳动教育完全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确实有交叉,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方式中,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这三种,亦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两者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但融合应以劳动教育为主,而不是以综合实践活动来覆盖劳动教育,否则必然淡化与削弱劳动教育。有的地方将劳动教育活动手册研制定位于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补上考察探究一个板块,倒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设计。

   二是将劳动课、劳动周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毋庸置疑,其他学科中有许多有关劳动教育的因素和材料,无论是劳动+学科,还是学科+劳动,都是融合的好方式。但是,任何一种融合都有一个原则和前提,那就是《意见》里所规定的,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不能借融合将劳动课、劳动周弱化。

二、劳动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劳动与劳动教育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劳动教育则是一个教育学概念,它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一个领域和内容,也是教育的活动和过程。劳动需要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传递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创造生活、创造世界也创造人本身这一价值观世代永续。劳动教育要以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形式作为载体,没有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形式,缺失真实的丰富的劳动情境,就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

  《意见》对此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意见》将此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不难理解,当下的劳动教育并不包括所有的劳动。脑力劳动当然也是一种劳动,也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当下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其追求的价值意图非常明确:现在学生最缺的是体力劳动,是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甚至还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思想,以体力劳动为主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马克思认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体力劳动的独特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中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文化学习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防止以强调文化学习的脑力劳动冲淡体力劳动的做法。

三、劳动技能训练与劳动精神弘扬

劳动技能的训练与劳动精神的弘扬是劳动教育绕不开的问题,两者都是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中的具体要求,不可偏废,但应以弘扬劳动精神为魂。什么是劳动精神?劳动精神的内涵具有层次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即《意见》上所明确的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其次,主要倡导勤俭、奋斗、奉献精神;再其次,凝聚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最后,具体的行为表现是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劳动习惯等。怎样培养、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在亲历的劳动中,由体验到认同到认真践行的过程,离开具体劳动任务及其过程,离开真实的劳动情境,劳动精神断然培养不起来。

   因此,劳动教育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要做劳动,而非简单的讲劳动。劳动精神附着在劳动技能上,一个没有劳动技能的人、不会劳动的人,很难有所谓的劳动精神。但是,劳动技能要以劳动精神为目标导向,让劳动技能训练过程折射出劳动精神,让劳动精神在工具使用中、在技能训练中闪光。在弘扬劳动精神与训练劳动技能方面,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两个忽略:一是忽略劳动技能训练,表现为不懂得劳动的程序,不会使用工具,不能把握劳动核心技能,常在关键、要害处望洋兴叹、手足无措,只能止步而放弃。其中教师自己不懂技术、不会指导,也没有认真准备是重要原因。而有些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学会的劳动,自己先做几遍,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劳动精神。二是忽略劳动技能及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相机融入、自然渗透和智慧点拨,折射品质与精神的意识和能力不够。有魂的劳动教育才是闪光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