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概述
(一)走进美的大门
生活中处处是美。美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大自然中,如辽阔的海洋,壮丽的河山,蔚蓝的天
空,秀丽的田园,平湖秋三,风景名胜,鸟语花香,珍禽是兽等,都有它自然美的一面。美还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如姣好的容貌,轻盈的体态,文明的举止,得体的语言,高尚的情操。美还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图文并茂的小学语文课本就美不胜收,它有引人入胜的名画插图,感人肺腑的文学形象,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文,使他们有一双敏锐地感知美的慧眼。
十九世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定义。他说:“人一般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一定特征本身并不是美,只有它对人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或者表现了生活,才成为美。例如阳光是美的,这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的幸福生活的源泉,给人带来温暖、光明和色彩缤纷的世界。而色彩鲜艳、茂盛和形态各异的植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显示了力量横溢的蓬勃生命。
我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继承了“美是生活”的观点,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解释美的本质,提出”美在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观点,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这种观点在我国和苏联有着广泛的影响。人是“美的世界”,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人创造了美,人生在创造中,美也在创造中,所以不能离开人来谈美。
由此似可将美的本质概括为:美是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美的感性形象所体现的生活内容应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实践 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
2.美在创造中
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他的话揭示了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原理。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美必然是充满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在社会美和艺术美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例如一个人心灵美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的核心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体体现了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进步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内容上有所创造,形式上有所创新: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和支配了自然,自然因此直接或间接地肯定并显示着人类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因此同样具有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美的创造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在读写听说中进行美的创造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1.审美教育的概念、特点和任务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赏评价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得到全面发展。
新大纲提出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爱美的情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爱”,首先是要对美的事物感兴趣,其次还要有积极的情感--热爱。情趣,又叫意趣,一般泛指人们的性情意趣。情趣可以因人而异,一个人的宙美情趣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所谓“趣味无争辩”,说的就是审美情趣是允许有个性差异的。美好的情趣会使大家身心健康,精神愉快,生活丰富多彩而兴味盎然,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美育和其它教育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以情感人的,它通过形象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们保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所以美育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等特征。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大纲提出的“培养创造力,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美育具有知情意统一的特征,所以它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2.小学生审美的阶段性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9岁以前)认识世界的特征是直观性和表象性,探索欲和好奇心还不强。只对自己周围所熟悉和新近的事物、人物感兴趣,因此常常通过模仿、反复和游戏来满足与人交往等的心理需要。他们以简单的经验,通过有限的直观表象来感知,认识周围的生活和世界,所以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所描画生活图景的具体可感性以及声音,色彩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反复诵读儿歌演唱小小童话剧,放映简朴美丽的美术片,特别是结合课文进行有趣的游戏活动,都会使他们感受到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