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者文之经”,情感是作者创造文学作品的“原动力与催化剂”,文学创造的过程不完全靠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更多是依靠感情思维的发挥,依靠强烈的情感支撑来完成的。
①情感美主要体现在文学类文本中,语文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审美情感了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一篇课文只有规范的语言、精准的技巧,却没有注入真诚强烈的情感,那么即使辞藻华美,也是空有其表,无法打动学生的内心,更无法给学生传递审美情感,令学生完成地启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情感是作者创造文学作品的根源与动力,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相较于现实中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深刻。这也是语文美育中强调个体体验,注重学生感受和情感的独立表达的原因所在。
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以优秀的语言艺术作品为教材,这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抒情文法,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往往热情地歌颂人世间的真善美,或是激愤地鞭挞人世间的假丑恶。教材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吸引着学生深入其中受到感染,随着主人公的遭遇或难过或愉悦。这些课文深刻地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思想情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美育内容。
②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分为以下主要的类型:一是作者从平凡的视角出发,表达出的对事物普遍特质的肯定、喜爱、欣赏;二是作者从不凡的视角出发,抓住事物突出特质表现的歌颂、赞叹、敬佩;三是从作者自身出发,表达出的对于自身相关事物的怀念、思念、追忆等;四是从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表现出的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兴趣、了解等;五是生活哲理,这类文章言隽意永,善于从平淡的语言中寄托深远的哲理。总的来说前两类情感态度价值观占据了多数,第三、四类也有一定的分布,而生活哲理出现得最少。
第一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对事物普通特质的肯定、喜爱、欣赏等,这样的课文中寄托作者态度和情感的审美对象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这些事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较为常见,在日常情景中也容易为人们为忽略。在这些课文中,作者聚焦于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通过挖掘或放大它们的特质,让它们体现出不凡之处,从而表达作者想要肯定的品质或特点。如《我的“长生果”》一文中以书为中心,勾连出一个孩子与书相伴的成长历程。在作者真实平淡的笔触中,寄托了作者对于书籍的热爱与感激,这是对书这个“人类智慧阶梯”的肯定与赞美,学生在感受到这样的情感美后,自然会产生共情,对书产生一种亲近与喜爱之情;
第二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对事物突出特质的歌颂、赞叹、敬佩等,在这些课文中作者主要抓住的是事物的突出特质,这样的突出特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普通事物在特殊时刻或情境下表现出的平常本不具有的特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为了营救孩子进行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挖掘,显得“疯狂”,而这种“疯狂”本不是父亲的平常属性,但在可能失去儿子的特殊时刻,这种特质却突然爆发;二是本身就不同于普通事物的特殊事物身上具备的独特品质,如《赞汉字》中对汉字“传播文明,盖世无双”的独特品质进行了赞叹。这些突出特质往往体现为人物或事物的伟大与超凡,能激发学生崇尚美的天性。
第三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作者对自身相关事物的怀念、思念、追忆等。课文中最常见的便是思乡之情。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二组课文集中表现了“思乡”这个主题,有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有海外华人对故国的怀念,也有成人对儿时的追忆,这样的课文往往优美性与抒情性兼具,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能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使用“发现美的眼睛”观察自己、观察生活;第四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表现出的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兴趣、了解等,这样的课文在综合性单元出现得更多,能将崇尚科学的态度与树立从小研究的意识传达给学生,对于学生认识与欣赏艺术美和科学美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五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活哲理,生活哲理擅长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于平淡的叙述中表达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美能带给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如生活哲理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通过叙述“我”亲身经历的几个故事,传达了在生活中要灵活思变的哲理,让学生在领悟道理的同时,感受到人类智慧的魅力,愿意在生活中去模仿并力行这样的道理,有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美、实践美。
此外,按照美感的形态,可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美分为优美的情感美、崇高的情感美、悲剧或喜剧的情感美。优美的美感是圆融的、平淡的、柔和的,教材中优美的情感美往往与第一、三、五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崇高往往与伟大、超凡的品质联系在一起,因此教材中的情感美往往与第二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