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劳动与智育的关系概述 苏霍姆林斯基批判了前苏联劳动与智育对立的现状,指出“令 人莫解的是,直到最近,当谈到应当吸引学生参加劳动的问题时, 人们所依据的理由,总是说这是为了克服学校过分追求发展智力的 偏向。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好像双手不做事,就有发生智力肥大症的 危险!”要知道,是“人的手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 画、拓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是 “在学校工作的 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 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借助学生双 手的创造性劳动去领会和理解事物,就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来-种 清新的变化,而学生也会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许多相互 联系的现象和链条,把它们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劳动和智 育紧密地结合在-起,发挥其创造活力。 劳动,究竟是一种体力消耗的方式,还是一种刺激智力的方式?在 苏氏看来,不管是劳动或各种活动,它们并没有与智力发展割裂开 来,而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有决定意义 的手段’。经验证明,若是伴以设计、思考、研究、试验,体力劳 动就会成为学生朝思暮想的事情。”一方面劳动出智慧,劳动能教育 人们成为真正有思想的人,使人具有创造精神,使人变得高尚; 一方面,劳动能激发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是推动他们学习和开发智力强大的情感动力;它赋予学生个人和集体丰富的精神生 活,给予他们思维的快乐。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与智育培养的误区审视 劳动是与灵活的技能和技艺、手脑并用、创造性的思维相连的 劳动,而不是指那种单纯的、令人疲劳的、缺乏思维锻炼的体力劳 动。当前我们开展索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突出劳动在智肓发展的作用。然而,在中 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劳动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的现象却屡见不 鲜,出现了所谓“以劳代教”(以劳动代替教育)和“以学代劳”(以 学习代替劳动)的不良之风。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课外活动课就是一个业余的休憩天堂——吃、喝、玩、乐、 中小学智育培养境况如何呢?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仍是智育的培养,即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然而,智育绝对不是单纯的知识传 授,也不是让学生除了上课、学习和做作业以外,什么都不去想、 不去做。 (1)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课较少,以课外活动课、手工绘画 课、自然科学课等替代。由于强调成绩决定- -切,智育生长依赖记忆 而非思考,依赖背诵而非对事物和现象的鲜明感知和观察现象日益 突出,且教师占用劳动课上自习情况时有发生。 (2)在师资队伍上,缺乏专业教师授课。一方面,劳动课基本由 班主任和体育老师代劳,“ 甚至成为课堂惩罚学生的一种工具:不 努力你就要到农村吃苦受罪!”[8]另一方面,学校把劳动教育交给家 庭,帮父母做家务就算完成劳动任务。 (3)在劳动意识上,学生自主性和自觉性不高,劳动目标不明 确,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劳动课成了学生简单动动手、 动动脚和放松身体、诚轻学习压力的天堂,失去了智肓与劳动共生 共长的原有之意。 (4)学生夏令营活动成了有钱学生攀比的乐堂。体验式、情境式 活动和演练都成为留下美好回忆的录像带,统统变成了学生寻找刺 激和乐趣的训练基地。发人深省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却把劳动当做 一种灵验的法宝,去开发“困难孩子”的智力,即劳动的过程就是 一个学习的过程 。他带领帕夫雷什中小学生从事的劳动,无论是田 间的体力劳动,还是学校组织的工厂操作劳动,都是智力性与创造 性的。它虽然需要身体的参与,但远比此更重要的是它是在智力的 指导下进行的,并且自始至终贯穿着智力活动,并带有研究的性 质,最终拯救了一大批“困难孩子”。由此可鉴,学校生活的智力 丰富性,解决中小学“双重任务”之间矛盾性的突破口,就在于中 小学能不能把体力劳动和智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苏霍姆林斯基劳动与智育关系思想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找到发展智力的劳动以及能把中小学生引入创造的境界中去的 劳动,是智育发展和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劳 动与智育关系认识的新突破,为当前中小学生智育发展和劳动教育 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劳动和智育发展的前提。基于事实,寻找联系基于事实,就是立足于劳动与智育关系的客观实在性。- 动如果仅仅需要的是力量上的支撑,那它就是一项简单的体力劳动;否则,就是需要人的某种技巧或联系才能完成此劳动。“如果-个人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 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 不能进行思考。”因此,要在劳动中培养中小学生的智育生长,就 必须实事求是,从客观实在出发,基于那些能够训练学生把握事物 之间联系的劳动事实,才会促进智慧的产生和智育的发展与生长。 寻找联系,就是要发挥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观察、思考和 抓住其客观的依存性。或者说,劳动和智育发展的依存性对学生来 说越明显越易懂,学生的主观体验就越深刻,学生对抽象性关系和 联系的思维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学生就会更容易发现自己,他的个性 就会获得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