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所选的古诗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形象美、艺术美于一体,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和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心得体会: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可见,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许多古诗中都洋溢着浓郁的思想情感,有的直抒胸臆,如《示儿》;有的寓情于景,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的托物言志,如《石灰吟》。教学中,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的精神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进而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如:陆游的《示儿》一诗,表达了作者临终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先通过语言点拨,创设氛围,如“一般老人临终前会向子女们交代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发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教师再补充一段视频,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再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补充诗意。最后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体会诗中深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并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是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相互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诗歌总是通过形象蕴含着一种虚实结合、情景相生的氛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与回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作品意境的美,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配乐朗诵、想象朗诵、表演朗诵等,将学生置身于古诗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品味诗的意境美。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全诗景色清丽,意境悠远。作者融情入景,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波平如镜,山水青翠,如青螺在盘。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学生回答“诗人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学生带入诗境。之后,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象画下来、写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中的形象。最后,让学生在读中反复品味诗中空灵、缥缈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