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三种有效的策略。
一、控制语言输入量的教学策略
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语言输入量过低、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往往会提不起阅读兴趣,达不到理想的阅读效果;而语言输入量过高,则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产生对阅读的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语言能力以及理解水平,把握好语言的输入量,提高绘本阅读教学的效果。
控制好语言输入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清楚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用法和表达可以关联,这样才能科学地判断英语绘本选材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情。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语言输入的难易和多少并不能一刀切。一堂课上,语言的输入量虽然不能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但通过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梯度的教学任务,可以使他们在一堂英语阅读课上都能学有所获。
二、由简入繁、逐渐深入的教学策略
教育家加涅认为教学内容应划分为不同层次,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简单部分都是复杂部分的基础。我们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该策略:
渐进式的学生活动。英语绘本故事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难度过大的活动任务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师应先出示故事图片,让学生首先获得直观印象,对即将学习的绘本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角色进行初步认识。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他们看到的内容,猜一猜故事可能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可以播放动画,组织学生看、听故事,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通过读、说、演、辩、写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从输入逐步过渡到输出。
有梯度的问题驱动。在对绘本故事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需要开展有梯度的阅读活动,也就是问题驱动,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读故事,然后回答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问题需要分层次、有针对性、有难易梯度,比如设计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等。同时设计适合每个层面学生的活动,实施逐渐深入的教学策略。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绘本故事学习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层次、因活动疏密而异、因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异。比如,在初听文本时,小目标应可以是感知语言,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角色等,即能够回答出基于when,where,who等设计的问题;在二听、模仿和自由读时,目标要求的设定依次提升为:对故事事件、角色特点的了解,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对学生情感的渗透,最终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人文性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工具性目标达成,比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单词与句型的理解等。而对于学生情感、认知、思维、意志力、文化意识、价值观等人文性目标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文性目标除了在教师的备课本上看到,并未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活动中体现、落实。有的教师可能在绘本学习结束前,生硬地抛出某一句名言或者谚语,总结一下当堂绘本内容的主题,算是对实现人文性目标的一个交代。
其实每一个绘本故事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个性化的角色。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语言习得过程,同时也是对人文性体验、感悟、理解的过程。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发展以及合作品质的培养,都可以在回答开放性问题、合作表演、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人文性目标的设定,并且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最终达成人文性目标的实现。
绘本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的阅读体验过程,需要回归阅读本来的样子,用故事滋润学生的心灵,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人生智慧,提升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