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四月份理论学习笔记(李玲)
发布时间:2022-04-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玲

在众多课程中,语文是与审美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美学和教育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运用学科,也是以美育人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文要选文质优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这条选取教材的原则,要求课文内容要通过优美的文字形式来展示崇高的思想境界,那么语文教材就与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语文课上,师生共同探讨那些典范的文章,潜心阅读赏析其中的佳构美旨,美育也就自然而然的渗透在其间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具有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它能任意地把图像、文本、声音、色彩、动画、视频有机到结合在一起,能对各种数据、素材进行处理、编辑、存储、播放演示。它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既可以用文字描述,又可以用动画、视频、图像再现;既可以用声音、音乐描摹,又可以用色彩来展示。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各种形式的美。如果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则为小学语文的审美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体现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审美过程主要是依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打动、吸引、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无论什么形式的美都不可能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他们必须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现出来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管是一碧千里的草原、绿得富有层次的草塘、桂林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还是倔强的小红军、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可以说没有形象就没有美。因此,在审美活动中,无论欣赏那一种形式的美,都是从对美的事物的形象直观起步,只有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直接感受,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再现性强的优势,运用各种形式呈现课文的形象美,努力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

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6课《观潮》一文,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很难从作者的语言文字的描写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崇高之美。在审美教学实践中,我利用CAI课件恰到好处地播放了两段大潮来临时的视频。学生马上从“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这些融形状、色彩、气势、动态于一体的生动形象中感受到大潮来临时气势磅礴如排山倒海的壮观之美;又从 “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汇声音、气势与一身的描写中,想象出大潮如雷霆万钧般的浩大气势。这些声色俱佳的形象,使气势雄浑、声震四海的钱塘江大潮,在学生脑海中逐渐鲜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被钱塘江大潮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观所深深地感染。从中受到想象美的熏陶与感染。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体验情感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念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内心的体验。在语文审美教学中,他主要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得到升华,产生愉悦感。古罗马美学家郎吉弩斯曾经说过:文章“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所以把人凭禀赋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与和谐的意象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共鸣。就是这样通过由文字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就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中所写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他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而在语文审美化教学中只有使作者情、教师情和学生情的三情交融、和谐共振,才会使语文审美教学的情感作用发挥到极致。现代教育技术则为语文审美化教学渲染课堂氛围、营造情感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所熟悉的古诗《泊船瓜洲》是宋朝诗人王安石傍晚在瓜洲停船时所写的。全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作者却把淡淡的乡愁包含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之中。我在教学中选用了与该诗意境近似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该诗的配乐,收到了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之功效。首先乐曲从在黄昏的江边听到远处的钟声写起,逐步推开,写出了月下江上的种种景色。脍炙人口的古典以及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在乐曲的熏染下,同学们都沉浸在美的愉悦之中。接着我在音乐中声情并茂的吟诵古诗,进一步到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初步沟通了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最后又分别请部分学生逐个跟着音乐反复吟诵,同学们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波动而波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学们仿佛与作者一起站在江边的小船上,看到江边那熟悉的景色,想到江南春天姹紫嫣红的江南而陷入了浓浓的乡愁之中。此时的课堂已变成了情景交融的画面,使古诗散发出巨大的魅力,让每个学生都心驰神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充分体验到语文审美教学中的情感美。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展现个性美 、色彩美、动态美、气势美、词语美。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积极有益的个性特征是创造性的内在依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性越鲜明,创造性就越强。当鲜明有益的个性通过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成为个性美。在语文审美教学活动中,学生也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的机会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许多某种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虽然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经过教师的定向引导,可能发生基本和大体一致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感受,但是由于学生的审美心理条件各具个性特征无法统一,同时学生又无不以自身的独特性去自由地在审美对象中“直观自身”,从而产生几乎无法整齐划一的极具个性色彩的审美感受。

如我在教《火烧云》一文时,运用多媒体重点展示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的特点。通过人们独特的审美想象,发现他变化。其实,我们也可以将他想象成别的什么东西,重新取出很多别的名字。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又取出了许多别致而又充满童趣的名字。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不同的画面,通过视频展示台让学生观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给这些云朵取名字,随着大屏幕上形状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名字不断涌现。透过孩子们的取名去思考,每一个名字都是他们鲜活灵动、新颖独特的审美感受

当然,以上所谈的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语文审美化得教学过程中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审美的具体性和审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利用现代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