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教学手段,培育小学生感受美的意识
前文中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进行了呈现,这些美育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为教师在备课时提供了实现美育目标的依据和素材。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让小学生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和插图美,为学生自我审美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而学生“自我审美意识的培养关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对于美育教学能否达成良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能为后面利用这些美育内容引导小学生的审美活动过程奠定基础,是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教学策略的中心环节。
(一)带领学生在欣赏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语言美
从前文中对语言美的呈现可以看出,语言美的存在形态可以分为文法美、韵律美和辞格美。首先是文法美,教师常常通过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在学生分享后引导学生这样分析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化,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句子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语言、赏析重点语句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再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感知、体悟,受到审美过程的感染、熏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使学生得到语言美的陶冶。
比如在《七律·长征》一课中,教师可以抓住“逶迤”、“磅礴”等关键词分析其中的文法美,理解诗人用词的巧妙,并感受这个词所传达出的崇高感;其次是辞格美,小学语文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格,常见的有比喻、排比、夸张等,比如在《最后一分钟》的第二节,诗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红色”,是“中国人的脊梁”等,一共使用了七个排比句式,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欣赏这段排比中渗透辞格美;最后是韵律美,韵律美在散文和诗歌中出现最多,学生在诵读这些含
有韵律美的篇章中体会汉字的语音美,比如《清平乐·村居》中五字句、六字句和押韵的的巧妙运用,使得学生在读时觉得朗朗上口,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读诵,让他们领会其中的韵律美。
(二)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形象中感受形象美
形象美是语文美育课堂中的核心,教师往往是通过对课文中形象的分析来展开课文的线索。形象是美的重要特征,美不是晦涩难懂,不可捉摸的抽象物。形象美根据前文中的分类有自然形象美、社会形象美、艺术形象美、科学形象美等,教材应针对不同形象美的特质来进行教学。当审美对象是自然形象时,教师要着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自然形象的描写来归纳完善自然形象美的特点;当课文中着重展示人物形象美时,教师要结合人物形象美的多个层次来带领学生全面赏析,包括人物外貌美、气质美、心灵美、劳动美等,人物的形象美是比较复杂的,教师要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特征;当课文的中心形象是艺术美时,教师要结合艺术形象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向学生解说艺术形象的形式之美与精神之美,让学生对艺术审美产生兴趣;当审美对象是科学形象时,教师要让学生重点理解科学理论的结构之美、科学研究的严谨之美、科学探索的精准之美、科学力量的宏大之美。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文章所描述的具体形象并借此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就可以围绕“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展开,通过课文中对父亲和儿子动作、神态、外貌、语言上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归纳出父亲和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总结他们形象的特点,理解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学生在理解课文形象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一步步的引导,领会到父子二人形象的顽强之美、乐观之美、坚毅之美,从而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形象中体会形象美的具体涵义。
(三)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感受情感美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不管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能通过朗读加以呈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初读了解大意、再读理解文章、三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课文的重要性。因此,通过“美读”来指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美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读是“朗读者调动自身的各个器官,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陶冶自身心声的审美活动”。
①“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情感的解读也是如此。除了树立美读的观念,教师要利用迁移泛化的概念,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见闻和生活经历对课文产生移情。
②比如在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教师不妨让学生代入到巴迪的父母身上,扮演他们的角色,体会作为父母对儿子写的同一首诗,为何具有不同的评价,从而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认同。教师还要注意使用具有丰富情感的美的教学语言,以自己的情感带动演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美在课文中往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美育内容学习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真善美的客观审美标准,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在运用多媒体构建音画情境中感受意境美
从教材微观上来看,每篇课文都营造了独特的意境,而每个意境中都是由不同的、丰富的美育内容来共同展示的。前文提到意境美的构建离不开“意”和“境”这两个方面,其中的“境”就是意象与环境所形成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熟练掌握运用多媒体构建音画情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将音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具有趣味的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觉器官,帮助他们形成审美直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泊船瓜洲》中,既有古诗本身的韵律美、以“绿”字妙用为代表的语言美,也有漫漫铺洒于书页之中的江南春意图;既有读得到、看得见的“一水”“江南岸”的自然美景,也有学生想象中诗人沐月归乡的场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民族器乐《江南春》,同时播放春季江南草长莺飞的美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欣赏这首诗歌,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优美的意境。
①
(五)提示学生在结合插图领悟课文中感受插图美
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审美需求,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附有精美插图,这些插图本身就是直接而显性的美育内容,而这些插图所辅助呈现的则是间接而隐性的文字美育内容。这些插图风格不同,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插图背后的故事产生好奇。有些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能够形象地表达出有些文字不能详细体现的细节,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第一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体会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意,培养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字文化的感情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开国大典》的导入环节,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油画《开国大典》,体会这幅著名油画的厚重美与庄严美,从而在脑海中对本课先定下一个情感基调。
②学生通过观察这幅油画的浓郁的色彩、饱满的线条、庄重的意象,对这篇课文的氛围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又比如在《泊船瓜洲》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明快美的插图,想象“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理解为什么王安石会在“绿”一字上反复修改,从而理解了“绿”字的巧妙,产生图中有诗,图中有美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