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学习过程:
板块一 标点导入,点明观点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启发思考: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真理)
(3)理解“真理”: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4)小结: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5)指名读课题。
板块二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②先把句子读通顺,再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真理 领域 建树 司空见惯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无独有偶 无聊 不可思议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见微知著 灵感 机遇
②理解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见微知著”。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提出要求。
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②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
本文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有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汇报交流。
板块三 理解事例,填写表格
1.初步了解,概括事例。
(1)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快速浏览,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2)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举了哪几个事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
第一个事例是化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色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制成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通过蚯蚓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有关。
2.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1)学习有关第一个事例的段落,师生合作填写相关的表格。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 | 研究问题 | 找到真理 | |
事例 1 | 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 反复试验和研究 | 发明了石蕊试纸 |
事例 2 | |||
事例 3 |
(2)现在再请大家细读有关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答案:
发现问题 | 研究问题 | 找到真理 | |
事例 1 | 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 反复试验和研究 | 发明了石蕊试纸 |
事例 2 |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 搜集证据,研究推论 |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
事例 3 | 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 | 反复观察实验 |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