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问题与开展对策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需要于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艺能方面的训练必不可少,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缺陷。以小学音乐教学为例,大多数教师在基础教学过程中直接教学生们唱歌,但是学生本身没有接受过训练,缺乏一定的乐感和感悟能力,所以这时候教师要从基础的节奏训练开始进行教授。本文就将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作为探讨重点。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方法
其实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小学阶段就是学生的入门阶段,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不要急于求成,而是需要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础,为学生们未来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这时的当务之急在于如何找到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节奏,让学生可以正确找准节奏。如果音乐没有了节奏,那么这样的东西也就不配称之为音乐,只能是一串杂乱无章的音符。所以对于音乐教学而言,第一要点就是要掌握节奏,这是学生学习后续乐理知识的前提条件。
一、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音乐来说,如果没有了节奏,就缺少了相应的灵魂核心部分,无法发挥特定的作用。如果把音乐比作是一只恐龙,音乐的旋律就是恐龙的带给人们的视听感觉。那节奏无疑就是恐龙的骨骼,恐龙带给人们的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基础就是健硕的骨架。一首动听的曲目,需要跌宕起伏的节奏。所以说本身一连串的音符组成音乐可以出现不同的效果,但是节奏乱了之后一切作用如同虚设。就好比很多时候学生们跑步需要节奏,射箭需要节奏,找准节奏之后才能保证自己的一切行为可以有序进行。所以,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教学和训练都必须要围绕此展开。
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音乐学习难度,还能强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加投入。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演唱技巧,使音乐丧失了原本的魅力,节奏训练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仿泉水“叮咚叮咚”的流淌声,模仿时钟“滴答滴答”的走针声,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咚咚咚咚”的心跳声去练习节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不仅促使学生有效掌握音乐知识,还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可以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有效的节奏训练还能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在音乐课上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独特的魅力,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身体各个结构打节拍,如拍手、拍桌子、跺脚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脚、动手,全身心投入到节奏训练中,思维创造能力会因此得到有效培养。
二、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
节奏训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实每个音乐老师都知道这个道理。但面对每个小学生,大家的音乐潜质不同,这就给音乐教学带来了不确定性。由于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入学前就给报了很多音乐兴趣班。但由于这些音乐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千差万别,还有滥竽充数的“假老师”充斥其中,导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正规的节奏训练问题。
(一)认为节奏对音乐的影响可有可无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对节奏训练的重要性缺乏明晰的认知。有的学生天生一副好音质,有的学生自小就是音乐天才,还有的学生对节奏有着自己随心所欲的理解(这主要是受不专业的音乐老师的影响)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对节奏的重要性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节奏对音乐旋律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音乐的基础性上,就算把它称作是音乐的呼吸和脉搏都不为过,适格贴切的节奏还能够扩放音乐的张力,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
(二)缺乏对节奏的控制能力
一些学生缺乏节奏控制能力。通俗的说,好多人不习惯跳舞并不是不喜欢跳舞而是对节拍缺乏认知,实际上就是没有节奏感。因为找不到节奏感,所以就猜不准“点”。因为缺乏对节奏的控制能力,这个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受到错误的节奏训练教学所导致的。出现这个问题,就会使得对音乐的表现力大打折扣,严重的会让音乐失去原有的魅力和韶华,甚至成为失败的作品。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来展开节奏训练
美妙动听的音乐不光是只有如行云流水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每一个音符都是跳跃的光芒,音符的各种组合构成了旋律,正是形态千万的节奏表现才使得旋律的表现力得到提升,增强了音乐的魅力。
(一)学会聆听,模仿节奏感
其实节奏感并不是音乐中所特有的东西,在的日常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是有他的具体节奏和规律的,那么学生们首先可以学会聆听,找到生活中那些具有节奏感的事物进行学习,不断进行模仿。比如钟表走动的声音有节奏、走路有节奏、水流有节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播放这些有节奏的声音,让学生们自己用手掌尝试着拍打学习,看看是否能够打出相同的节奏感,所以在进行节奏训练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学习其他事物的节奏,去抓住规律进行模仿,渐渐培养起学生的节奏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教师在节奏训练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导致节奏训练效果不理想。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之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所以,以生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生活中用一些生活物品创造出声音,以此带领学生感受节奏,譬如用筷子敲打杯子的声音、黑板与黑板擦摩擦发出的声音、水龙头滴水的声音等,利用这些熟悉的生活事物和场景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在心理上缩短小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节奏”这种陌生事物的畏惧心理,还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节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