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竞成课堂>>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10月理论学习:读音乐随笔
发布时间:2022-11-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敏

今天看了一篇随笔,如下:


关于当下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点思考

鸽王查理

2018年10月7日14:37分中国爱乐乐团小号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刘海涛先生在京去世。这则消息的传播范围目前仅限于圈内人士,它的公众关注度远不及前一段时间盛中国先生的逝世,大多数人并不知晓——甚或永远不会——刘海涛先生是谁、他曾经做过什么事。

几乎每年我校交响乐队都会邀请刘海涛老师来指导铜管声部的排练,刘海涛老师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据刘海涛老师的夫人所言,老师在病床上苦苦挣扎时仍念叨着要来学校给同学们上课。此时此刻,作为清华大学交响乐队的一员,我的心中只有对老师深深的尊敬与怀念。

事实上,2018这一年永远离开我们的中国音乐界前辈、大师有许多,其中有几位我还和他们有过交集。这些人,他们不仅有着精湛的音乐技艺,还热爱教育,为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立下过汗马功劳。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史的精华,西方人对音乐的探索与追求和西方科学、宗教、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都密不可分。西方古典音乐传入中国是非常晚的事情,古典音乐教育在中国的推广是更晚的事情,应该说,中国并不存在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的土壤。中国人学习西方古典音乐有着文化的隔阂,是一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打磨心智与技巧的事情。教孩子学习西方古典音乐更是一件难上加难。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这种教学实践是费力不讨好的、甚至是“低端”的。即便是这样,我们仍能看到有像刘海涛老师这样的音乐教育家在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把自己的经验、知识传授给热爱音乐的孩子们。(依稀记得一位中国爱乐乐团的小提琴老师跟我说过,他特别喜欢孩子,有些孩子喜欢学琴但家庭条件不好,他不要这些孩子一分钱。)然而很遗憾地说,我不知道中国音乐教育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未来的孩子们会如何看待为中国音乐教育呕心沥血的老师们。

音乐教育,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教育在当下的中国面临诸多困境。如果要一言以蔽之,除了文化的隔阂以外,便是:我们的国家、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具备高质量音乐教育普及条件的那个阶段。

1、第一,学习音乐是一个“劳民伤财”的过程。西洋乐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今天——作为成熟的音乐体系——已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西洋乐器的演奏也有自己的严格的标准。我从小学习小提琴,为了提高我的音准和节奏,我还额外去学了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知识还有合唱。这中间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对于当今半数以上的中国孩子来说,学习音乐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方面他们的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他们父母的思想观念中对音乐非常陌生,不知道学习音乐到底有什么用。

2、第二,学音乐的人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几大音乐学院,进而导致优秀的音乐老师数量较少。结果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优秀的老师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二线以下城市的师资水平极为参差不齐。

3、第三,学习音乐非常依赖天赋,淘汰率很高,多数孩子都是学到一定年龄就不再学了。多年以来我国都通过特长生政策来激励人们去学习音乐,小学、中学和大学都设有乐团,有教育部举办的比赛及其他各种演出来为学习音乐的孩子们提供彼此交流、展示才华的机会。随着特长生政策面临取消,在不久的将来,没有了政策激励,想必学习音乐并一直坚持下去的孩子数量会减少。

4、第四,学习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是一个修炼身心的过程。我原来中学乐团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音乐是克制”,这和当下中国年轻人群体中间“放飞自我”、“娱乐至上”的主流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这种价值观和当下中国的娱乐文化、网络文化紧密相连。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抖音、快手、微博等手机应用成为现在孩子们娱乐消遣的主要渠道。对于许多非大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没有听说过贝多芬、肖邦,但一定知道蔡徐坤、吴亦凡。西方古典音乐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一定是枯燥的、晦涩的。

其实能够继续罗列的因素还有很多。

在中国,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仍然保留着一种颇为传统的形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赖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依赖于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这和中世纪欧洲学徒制颇有几分相似。然而正是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下追求知识获取迅捷、高效的时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从音乐教育家们的角度,他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无论贫贱——能够接受音乐教育,感受音乐当中的真善美,然而他们无法做到让音乐学习的过程更加轻松有趣,因为学习音乐要的是“苦尽甘来”,他们上一代人也是这么教育他们的。

也许对于音乐教育家们来说,最怕人们问及的问题就是:“学习音乐到底有什么用?”显然他们没有办法用大多数人理解的方式去回答这个问题,最终只能苦笑着回答:“学音乐没有用。”尽管如此,我认为我们对于“学习音乐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仍然应该保持开放。作为音乐教育的获益者,我认为只有赋予这个问题崭新的解答,中国音乐教育才会有崭新的未来。

凌乱地写下这篇随笔,祝愿依然奋战在音乐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身体健康、青春永驻,祝愿每个学习音乐的孩子都能体会艺术的奥义——“看天地、看自己、看众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