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简要慨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理清贝多芬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贝多芬和兄妹两的人格
魅力。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这是第七单元的第2篇课文。回忆一下,本单元 的语文要素。 《月光曲》仍和音乐有关,今天让我们再次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2、谁来读读课题? 3、介绍贝多芬。 二、初学课文: 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这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把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准)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传说 谱成 莱茵河 盲姑娘 蜡烛 琴键 幽静 (1)指名读。 (2)重点理解:传说、幽静 三、再读课文,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出示第3自然段)因为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所以走近了茅屋。 (1)到小屋旁边,他又听到了什么?是什么人在谈话? (2)兄妹两人的谈话包含了很丰富的思想感情。 (3)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交流:感动贝多芬的是什么呢?哪句话最能打动贝多芬的心? A.交流:“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这是一个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盲姑娘啊。来,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B.交流: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了。此时的哥哥心里…… 2、一曲弹完了,盲姑娘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盲姑娘听的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仅凭一首曲子就能断定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3、(出示第7自然段)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1)贝多芬望着站在身旁的兄妹俩,他望见了什么呢? (2)贝多芬看到这一切,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此时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 (3)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曾经对自己也说过(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学生读 4、贝多芬此时心中思绪万千,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要用音乐抒发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键——听!(播放月光曲) 听完了什么感受,简单说一说。 四、总结全文 这就是德国最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月光曲》,齐读: 旋律有感于知音,情感寄托于月光 这就是世界音乐史上不朽之作——《月光曲》。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2、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