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形象半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是审美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进行了形象剖析,作者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反映了人物的行为策、道德美、思想美。在教学中我抓住“形”来培养学生美育观点,通过肖像、神态、动作等分析,让学生感知作品中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老班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小学语文课本中感人的形象比比皆是。
如小英雄雨来,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英雄王二小,这些鲜明的形象感染了无数小学生,尽管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远离了我们,但那些英雄爱国的品质依然是学生要学习的,这些形象的学习同样会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其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材料,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继光》、《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等课文,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美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感。在教学散文《海上日出》时,先让学生们听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波涛汹涌,红日冉冉,美好景色已尽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心中。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片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同学分析“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的作用,有的同学模仿录音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好多描写句,由于这是一篇散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重点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自由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
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学生自读有自由的读,有尝试的读,有合作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每一名学生都抢着读,学习氛围既轻松又热烈。“以读代讲”打破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思想。学生们情绪激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陶冶学生审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