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题组这几个月的学习与思考,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审美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一堂教学课,有意识的去发掘美育的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感的熏陶,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儿童特点,以课本为依据,遵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把审美意识贯穿于教学中,以美好和谐的心境走进课堂,用美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以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进而使他们的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