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之下,伴随着这些年以来国家以及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持续关注,各小学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以及认识上已经得到了逐步加强,但是仍然存在劳动教育定义不清,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异化,学校及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和不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缺乏相关制度保障等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狭隘化
在当前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当中,很多小学都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这也就导致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被逐渐转化成了道德方面的教育,其中“劳”的开展已经缺乏了原本的意义,逐渐出现了向“智育”转换的误区,这也就导致小学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当中出现了“有育无劳”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还有一部分就是对小学生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仅仅局限于让小学生参与值日、大扫除以及其他的成本较低的劳动。对于很多学生家长来说,在家庭之中开展劳动教育就是指做家务。因为对劳动教育的不同的认识,导致小学生并不能端正对劳动的态度,同时也无法将劳动教育对自身身心协调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劳动教育实施异化
众多小学教师以及学校、家长对劳动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劳动教育在真正的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异化问题。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都是“劳动光荣”的劳动教育理念,但是很多教师违背了这一教育理念,将学生劳动作为对学生违背相关规定的一种惩罚方式。这也就直接导致很多小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厌烦、抵触心理。
小学生在这一环境背景的影响下,也就无法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除了小学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和不正确认识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很多家长会给学生灌输从事体力劳动是不光彩的教育理念,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参与劳动的排斥以及对劳动认识的错误。
三、劳动教育不受重视
虽然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各个小学都已经逐步开始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真正的实践效果却没有达到思想重视的高度。最为显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教育课程并没有单独设立,往往将其合并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因此,在大部分小学当中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开设寥寥无几,甚至没有单独安排课时,或者会被其他学科的教学占用。
即便开展了劳动教育,也仅仅局限于教师带学生参与值日、大扫除、社区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只认识到这是定期或不定期由学校组织开展的劳动活动,并没有意识到劳动背后的教育意义,这也就很难对学生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四、劳动教育缺乏支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学阶段劳动教育都处于弱势,劳动教育的时间得不到学校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这大大限制了劳动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因为学校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因此在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打造上也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这种人力以及制度上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