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家政劳动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家政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掌握独立生存的基本能力。学校应开设“劳技室”,配上家务劳动常用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家政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清除衣服、包饺子、钉钮扣等家政技能,学习制作简单菜肴,体验家务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又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打结的地方,即使是小学生,也要经常跟绳结打交道,如,系红领巾、系鞋带、系衣服上的装饰带等等。现在很多小学生,连系鞋带、物品上打个结都不会。教师利用劳动课,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打绳结方法,如,八字结、绳结、平结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审美能力。学校还可以结合各年级家政劳动的要求,在班级里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小厨神”“巧手叠衣”等家务技能比赛,让学生展示技能,激发参与家政劳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以传承技艺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野中去构建和设计劳动教育的主题,如编织、刺绣、剪纸、家乡传统美食,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结合元宵节,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并用过年时的利是封制作灯笼,猜灯谜。端午节先让学生了解包粽子的相关习俗、传说,再学习粽子的包法(折成漏斗——装上馅料——包盖成形——绳子捆扎)、煮法、吃法。学生在制作实践中了解民俗民风,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学校可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如组织校外公益劳动,让学生打扫社区街道,清理乱张贴与卫生死角,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等系列活动,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劳动实践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劳动技术服务社会,如,七巧节,社区开展花灯展览活动,教师组织孩子当志愿者做花灯;到敬老院探访老人,学生亲自做点心、丝网花等小礼物送给老人。“世界环境日”,学生做环保书签,环保袋,上面写上环保标语,走进社会宣传环保。元宵节,在镇团委、少代会的组织下,把自已亲手制作的环保灯笼装饰人行道的树木,营造节日的氛围。学生利用志愿活动,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周围的环境,服务身边的居民,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创新操作体系,从多种途径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归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