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9月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打扫卫生、整理收纳物品、烹饪食物、家用器具使用维护等基本的生活技能知识,将正式进入课堂。消息一经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学习劳动课程标准,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尊重劳动不忘本。“饮水思源,缘木思本。”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对勤劳美德的培养,并将之看成是修身、齐家和治国的重要途径。正是劳动,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国的发展奇迹。中小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通过劳动教育,厚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劳动教育重新归位,让尊重劳动成为习惯。
参与劳动不忘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如果父母只知道付出,却没有很好地教育孩子,会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环境优越或父母的溺爱,一些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理所应当,不懂得理解和感恩。家长们要摒弃“保姆式”教育,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让孩子从简单的生活技能开始学起,增强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责任心。
热爱劳动不忘责。“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要引导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喜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在劳动中丰富知识、丰厚阅历、锻炼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会改变。只有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才能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用诚实劳动、努力奋斗来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