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期研究总结(路燕芬)
发布时间:2022-12-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路燕芬

⼈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类本⾝,⽽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类的延续和发展。邓⼩平同志指出:“学校要给学⽣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值周劳动班是学校对学⽣进⾏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提⾼学⽣综合素质的⼀项重要实践活动。每个班级每学年⾄少要承担⼀周的劳动值周⼯作。

⽬前,学⽣中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有所抬头,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也⽐较严重。原因是多⽅⾯的,其中忽视劳动素质教育是⼀个重要原因。通过在劳动中进⾏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劳动过程中逐步渗透德育,具有⾏知合⼀的最佳效果,与陶⾏知先⽣所提倡的⼈之成德乃在于⼒⾏的主张相符。毫⽆疑问,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融⼊劳动教育是培养⼀代新⼈的⼀条重要途径。可见,劳动课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种独特⽽全⾯的功效,有意识给以强化。

⼀、以德育为主题,树⽴健康的劳动观

在⽬前重智⼒轻劳技的⼤背景下,学⽣⼼⽬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 其他什么都不⽤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学⽣⼒所能及的劳动也被家长代劳。这些都导致学⽣缺乏责任⼼,在学校的劳动中表现为对⽇常劳动和值⽇⼯作能不做就不做,有时勉强做⼀下,也是敷衍了事。⾃私⾃利的多,主动为班级集体做事的少。劳动创造了⼈类。试想,⼀个⼈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都没掌握,⾃⼰的⽣活都成问题,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呢?还谈什么爱祖国、爱⼈民?

劳动课中的德育⽬标是树⽴学⽣正确的劳动观,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让学⽣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让学⽣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劳动的艰⾟,产⽣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要倾注⾃⼰的情感,寓劳动教育与德育⼀体,从⽽达到教书育⼈的⽬的。在劳动中,让学⽣感受到保持环境的整洁需要靠我们的⾟勤付出,劳动并不可耻,只有通过⾃⼰的劳动才能换来别⼈的赏识,服务别⼈,快乐⾃⼰。只有体现到劳动的⾟苦后,才能在以后的⽇⼦⾥养成讲究卫⽣的习惯。⼀系列的德育活动,可以促进学⽣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促进学⽣养成坚强的劳动意志,提⾼学⽣的劳动素质,树⽴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实践证明在劳动课中,恰如其分的对学⽣进⾏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刻苦学习,让学⽣明⽩,学习是⾟苦的,可是劳动更要付出汗⽔与艰⾟。

⼆、培养勤劳俭朴、节约利废的优良品质

随着⽣活⽔平的提⾼,许多的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的劳动权利,蜜罐中长⼤的⼀代享受着⾐来伸⼿、饭来张⼝的⼩皇帝待遇,养成了吃要⼝味、穿要名牌的不良习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的勤劳俭朴,他们感受较少。时下,校园中对粮⾷、⾐物和学习⽤具随意浪费丢弃、不会洗⾐服、花钱⽆节制的现象⽐⽐皆是,正是这⼀社会现状的体现。甚⾄有的学⽣厌学,觉得即使外出打⼯也⽐在学校学习要⾃由、舒服得多。如何改变学⽣的这种认识?通过劳动课来进⾏教育不失为⼀个好⽅法。劳动课可以使学⽣体会到劳动的⾟苦,从⽽感受到⽗母的艰⾟和⾃⼰幸福⽣活的来之不易,让学⽣在思想上认识劳动的`可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处于群体之中,学习、⼯作、⽣活的过程都是与⼈合作的过程,正如歌中所唱:“⼈字是相互⽀撑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的合作能⼒、协作精神、主动团结意识能使学⽣在⾃主的基础上正常发展,在劳动课中,由于实际需要经常要开展分组劳动,在劳动中会遇到需要分⼯的情况,这正是培养学⽣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在劳动过程中作为⽼师⼀要创设条件,造成⽣⽣互助的氛围,分组便于学⽣相互学习,相互交谈,相互评论,相互协作,⼆要善于发现那些不畏⾟苦和善于谦让、宽容别⼈的同学,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引导学⽣向互相合作的⽅向发展,有助于学⽣及早认识个⼈在集体中的正确地位,对于将来适应社会⼯作,协调各种⼈际关系有很⼤的潜在价值。

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德育功能,可以克服⽬前普遍存在的德育教育空洞说教、被动灌输的问题,让学⽣在⾃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分析判断能⼒,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注意德育⼯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德育功能,将德育教育融⼊劳动课中。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