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提法将劳动教育从以往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途径,提升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也促使教育界和社会中普遍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者把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提上日程;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据查阅文献,在2018年之后对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迅猛增长,出现井喷;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问题愈加关注;各级学校也响应号召,掀起了实施劳动教育的浪潮。就在2020年的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进行了总体规划与部署,将会有力地进一步推进各阶段学校劳动教育的进程,同样,它的出现,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小学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1)劳动教育对增强小学生体质有重要作用。学生在适量的劳动中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例如在劳动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肺活量,增强体能,促进骨骼发育,还可以消耗过剩的能量,从而减少肥胖。(2)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劳动曾经被分为体力和脑力,当历史的车轮行驶到当今这个时代,这种划分已经远远落伍于这个时代,现在的劳动既不仅要有体力的付出,有脑力的消耗,更多是全身心都需要参与的复杂活动。(3)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德育有重要作用。只有经历过劳动磨练的孩子,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才会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要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像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这样的道德心理弊病才能得到根治。(4)劳动教育对美育有重要作用。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创造美好的事物,体会到劳动精神之美,劳动者之美,促使人们从劳动的视角来审美,去发现、体悟生活中的美。可见小学劳动教育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
对于教育活动而言,评价既是导向,也是保障。所以在劳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活动,我们都坚持跟进及时有效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养水平。我们精心设计“班级小岗位评价表”“校务评价表”“五一星光评价———劳动专项量表”“五一星光评价———学生在家评价量表”等学生评价量表,将学生在班级、在校园、在家庭的劳动活动情况进行及时记录。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围绕教学和活动中既定的劳动教育目标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引导老师们从相对单一地对劳动成果、效果的评价中解放出来,努力向参与劳动的过程、劳动中的态度、与他人的协作、自我劳动角色的认同、对劳动意义的认知等更多维度进行积极的延伸和实践探索。在我们眼里,切中关键的评语、精心设计的“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与反思-223-量表、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研讨辩论,都可以成为对学生的一种“评价”。虽然不同的评价方式也会因时、因事、因人、因各种要素而产生效果上的差异,但其本质上指向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确保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却不会发生改变。总之,劳动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中至关重要的素养之一,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一项重要的育人使命。虽然如何融通五育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如何进一步丰富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如何不断扩大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等很多挑战仍需要我们面对,但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挖掘劳动教育内涵,探索劳动教育有效实施路径,进行劳动教育的大胆实践,归根结底还是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双减”既不能单纯做减法,更不能盲目做加法,而是要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动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下功夫,做文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出底气,“减”出自信,“减”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