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劳动的生活即劳动的教育。”让学生更好积极参与劳动,必须为其创设一个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
(一)挖掘教材,渗透劳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依据课标的新要求,强化劳动教育的融入意识。语文、数学、德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的勤劳、节约、艰苦奋斗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教学,有助于推进少先队员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先队员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劳动画面:在空气十分清新的乡村,农家儿女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大家各自劳动、生活美满。”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介绍古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耕作文化。而在讲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就连不会种田织布的小孩子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种瓜的模样”,带领学生在这句诗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与诱人之处,在学生心底埋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二)主题教育,丰富劳动教育
少先队员的劳动观念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熏陶逐渐形成的。如红领巾广播站是对少先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主阵地,劳动教育的专题黑板报可以形成浓厚的校园劳动教育文化氛围,每周对考核优秀的中队颁发“卫生流动红旗”进行奖励……还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三月开展植树节活动,让少先队员行动起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月以“感恩”为主题开展活动,劳动与感恩并行,队员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感恩劳动节活动中;暑期的少先队员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最终通过不同梯度的活动,锻炼队员动手能力,帮助队员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实践基地,拓展劳动教育
充分利用我校劳动实践资源,打造少先队品牌活动,建立了校内劳动基地————“竞勤园”,使学生在校内有了劳动实践场所。各中队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分工,定期开展劳动实践,种植蔬菜等,在实践活动中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劳动,人人动手实践。亲自参与种植不仅使少先队员初步掌握一些种植技巧,提高了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少先队员热爱劳动,探索自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