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小古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古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主要分析小古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审美取向,以文化之
语文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能套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秉承的价值取向却是有迹可循、较为固定的。当前,对古文教学的取向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功利取向,持这种理念的教师总是力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期考个好成绩,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谈到功利,人们似乎总觉得它浅陋粗俗,而嗤之以鼻。其实不然,没有字词的积累,没有明确的目标,诗情画意也只会沦为泛泛而谈,最终一无所获。但是,语文课特别是古文教学,如果仅求其功利,是不会走远的。真正有生命的课堂,需超越一般的功利追求,而与生命相联结,换言之,即必定是审美的。
另一种价值取向便是审美取向,持这种信念的教师致力于将课堂塑造成发现美、实践美的艺术品,希望学生能够沉浸在美的享受里,陶冶性情。
课堂要抵达审美的境界,教师需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罗庸认为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实在只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如果要做到圆满,需要教师先对中国文化有清楚的了解。正如王崧舟先生所言,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的文化。语文如果不跟文化对接,不能融入到文化中去,那么语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个语文老师有没有文化的自觉与担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的品质。只有从文化层面上看,我们才能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外。这时候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声音,还是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月不单单是一个星球,还是纯洁的爱人、是思乡的怅然、是团圆的热盼。
(二)朗读感悟,情境体验
学习语文的规律是什么? 郭宗明先生认为是“早起步,死记硬背”。吴忠豪先生认为是“读和背”。说法不一,但意思一样。总之,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要有积累的意识。
吕思勉先生也以为“欲通一种文字,犹欲通一种语言也,求通一种语言,舍多听多说外,决无他法”,也就是说想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多听多说,尔后方能灵活运用。古文讲究意在言外,要想一探庐山真面目,读“读”外别无他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能像私塾先生那般摇头晃脑、低吟浅唱、陶醉于文字,何愁没能有所感悟呢?
现今学生国文不通,病根就在于“学校中教授国文,只执成文数十百篇,死讲其文法及修词之法,而不使学生自己读书”,教师如若忽略学生学习主体性,只顾自己满堂灌,则如岸上教人游泳,而不使其下水那样匪夷所思。
既然要读,应该怎样读呢?有多种形式,像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对比读、小组读或者全班齐读,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要提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能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朗读就更好了,如王崧舟先生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便如此设计。
师:一场好戏即将拉开序幕!让我们拭目以待!(众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生:(齐读)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生:(齐读)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坚持曰——
(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反驳曰——
(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生扯着嗓子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众笑)
师:一儿跺着脚曰——
(生跺着脚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众笑)
师:一儿上前一步,指着一儿鼻子曰——
(生上前一步,指着对方鼻子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众大笑)
师:一儿毫不示弱,也上前一步,指着一儿鼻子曰——
(生上前一步,指着对方鼻子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众大笑)
这个环节,王崧舟巧妙营造了一个辩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扮演争辩的小儿,辅以“坚持”“反驳”“扯着嗓子”“跺着脚”等词语,增加氛围,让学生以角色的口吻反复地读出文本中的句子。设计浑然天成,学生热情高涨,沉浸在读中,乐此不疲。
明晰了为什么读,怎样读,接下来便是读到什么程度,应不应该背诵呢?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
王力先生说“背诵是传统的好办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古代汉语能有更多的体会,不但古代的词汇和语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对古人的篇章结构和各大家的风格,也能领略得更加深刻”。背诵,这一方法看似驽钝,实则暗合道妙啊。
(三)斟字酌句,文本细读
王崧舟先生认为,让文本细读指向文本诗意,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使文本细读成为文本诗意的实现过程,是诗意语文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文本细读首先要求教师摆脱对教参、教辅的依赖,第一时间直面文本,与文本本身直接晤面。而后沉入文字,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文化内涵。如于永正先生在执教《杨氏之子》时,便通过深入解读“聪惠”一词,极大地丰富了杨氏之子的形象。
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斟酌文字,只将“惠”字当作“慧”的通假字,可能杨氏之子的形象便只会剩一个聪明过人。而通过沉入文字,挖掘出“惠”字的多种含义,我们才恍然大悟,看到小男孩的另一面,才注意到他的教养。领悟到这一点,自然会再回归文本,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印证,终于又从“为设果,果有杨梅”“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句,感受到小男孩的热情大方,有礼有节。一切是多么的自然而然,又妙不可言啊。
(四)读写结合,创作之乐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朱作仁教授这一论断,与张田若先生的“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可谓不谋而合。现今,古文教学落实“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基本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故事新编
古文言近旨远、简约凝练,许多细枝末节并未在文中一一说明,不过虽未提及也颇可玩味,有些教师即从文章留白处着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现在的语言丰富原来的情节,进行故事新编。如,于永正先生执教《杨氏之子》时,最后一个环节就采用故事新编。
师:《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 一、二、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平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日”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 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
这一环节,于公指导得非常细致,哪一句应该从哪里着手,重点是什么,可以从哪个方面拓展延伸,说得清清楚楚。孩子们有迹可循,故而不觉得吃力,当堂便写出高质量的小短文。于公再进行点评总结,学生兴致愈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古文练笔
写古文,这或许有些骇人听闻,学生连普通白话文都写不好,如何写古文?是啊,小学生连古文都看不懂,让其写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暂且搁置争议,来看看浦江清先生怎么说,他援引裴根“写作使人正确”的理论,说“无论读哪一种文字,都要做造句、翻译、作文的练习,否则所记得的、知道的,不会正确”,落实到古文也是如此,“只读不写,不会熟悉,也不能体会”,写古文并非要学生写出鸿篇巨制,而是为练习之故,只需片段甚至一两句即可。比如朱文君老师在执教《一人性缓》时,便曾如此设计。
师:是啊,慢性子的人觉得很委屈。我是担心你性子急,才慢慢说的,你怎么还怪我。我要是不告诉你,你不就被烧伤了吗?这时候,如果我们让那个被火烧之人再来说一句话,你觉得他应该怎么说?先在纸上写一写,然后我们来交流。(出示:其人曰: )
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和情景体验,再经教师的引导,写已是水到渠成。不消多时,孩子们便能写出“凡事要分清缓急。当缓则缓,当急则急。”“吾不怪汝,但今后遇事定要分清轻重缓急”等句。
我常常想,国人学英语也非人人能运用英文表情达意,但未曾听说要废除英文作文,为何古文创作就不能施行呢?或许正因为长久缺失写的练习,才导致古文水平停滞不前,如果学界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像朱老师一样多做尝试,或许前途可期。毕竟,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